当前位置:

《新常态下的大国经济》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 编辑:李子璇 2016-03-30 11:29:51
时刻新闻
—分享—

  基本信息
  
  书名:新常态下的大国经济
  
  作者:张占斌、周跃辉 著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4月
  
  定价:35.00
  
  ISBN:9787556108572
  
  作者简介
  
  张占斌,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经济学评审组专家、国家博士后基金经济学评审组专家,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部分省、市经济政策顾问,研究员。长期从事政府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研究,研究重点为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著有《中国式崛起》、《博彩业与政府选择》《股票期权与国有企业激励制度》《比较优势:中国汽车产业的政策、模式、战略》《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实践创新》《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中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研究》《改革红利再释放》《解析新型城镇化》等十余种,发表学术和理论文章约三百篇,部分被《新华文摘》《求是》《新华月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红旗文稿》《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
  
  周跃辉,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助理研究员,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博士。在《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学习时报》等刊物发表论文近三十篇。执笔或参著出版《中国新型城镇化党员干部读本》《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中国经济强国梦》等著作十余部,撰写报送《送阅件》数篇。主要从事宏观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内容简介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辅以大量案例,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论述,顺着由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由经济新常态到大国发展战略的逻辑线条,着力阐述了理念引领、创新驱动、金融利器、产业主导、市场决定、政府治理、大国潜力、开放红利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力图勾勒出一幅新常态下中国发展大国经济的全景式图谱。

[NextPage]


  
  在线试读
  
  摘自《新常态下的大国经济》序和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的“经济奇迹”,吸引了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来解读和解释我国的“经济奇迹”,并将其上升到大国发展道路的一般理论层面。林毅夫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上取得的奇迹,其根本原因在于发挥了我国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创造出具有较高国际和国内竞争力的产品。另外,有研究者指出:中国经济奇迹所创造的大国道路特征体现在社会平等、贤能体制、制度有效性和中性政府四个方面,并认为中国道路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意义。也有研究者认为:中国30多年的大国发展历程主要完成了两个任务,即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综合起来看,中国创造的“经济奇迹”及走出的大国发展道路,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始终坚持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发挥了比较优势,优化了资源配置,在经济全球化时期提高了参与国际分工的竞争力,使经济发展享有了“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和“储蓄红利”。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基本实现了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变,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逐步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加强,改革与开放相互协调的新格局基本形成,这些因素推动我国逐步成为经济大国。
  
  加快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选择。国际经验表明,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的经济体,有些能够实现跨越并逐步进入高收入阶段,而相当一部分却迟迟不能完成这个跨越,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201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标准,已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13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会见21世纪理事会北京会议外方代表时表示,我们对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抱有信心。中国不会落入所谓中等收入国家陷阱。这样的信心来自于我们正在努力建设经济强国,着力解决技术创新不足、产业转型升级缓慢、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并初见成效。
  
  保持经济合理增长,不是简单地以生产总值论英雄。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防止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一味以生产总值排名比高低、论英雄。我们要辩证处理好生产总值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既不能不要生产总值,也不能唯生产总值论,而是要通过完善宏观调控、完善经济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等举措,使我国经济增长稳定在中高速水平,使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习近平同志指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当前,我国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等存在明显失衡,内需外需不平衡、工业比重过高且附加值较低、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发展不平衡、资源要素投入与生产率提高不平衡等问题十分突出。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积极应对外部压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