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机器时代,为什么人类社会还呼唤匠人?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 编辑:王嫣 2016-05-26 10:06:07
时刻新闻
—分享—

  《匠人》,[美]理查德·桑内特著,李继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7月第一版,45.00元

  你有没有想过,你的一天,花在机器上的时间有多少?上班时,看手机;下班时,同样是在看手机;两只手轮换着点手机屏幕,已经成为人们的一个习惯。从工厂的设备到办公室的电脑,从电脑到手机,机器占据人类的时间,越来越多。前一段时间,机器人AlphaGo战胜韩国围棋高手的消息,让人们瞠目结舌。当机器时代真正来临时,人们的心情,是复杂的。

  机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人类丧失了不少手工劳动的体验。

  本周,我仔细读完了《匠人》这本书。该书呈现的是一位位追求荣誉的匠人奋力前行的历史画卷,从罗马的制砖工人到文艺复兴时期的金匠,从巴黎的印刷社到伦敦的工厂,那些目光坚定、无惧困难的工匠,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自己的篇章。

  匠人,通俗地说就是手艺人。指的是那些凭借自己手艺吃饭,并且痴迷于把手艺做得精益求精的人。匠人,这个词令人敬畏。读这本书时,我想到一个问题,在今天的机器时代,人类社会还需要匠人吗?

  机器人取代匠人的故事,在大约300年前就开始了。1738年,法国的一位发明家,名字叫雅克·德·沃康松,他设计了一个机器人,用来取代纺织工人,以提高丝绸纺织品的质量。花钱购买这些机器,比请工人要便宜得多,而且做出来的产品也更好。

  200年前,詹姆斯·瓦特发明蒸汽机之后,匠人变得越来越像是机器的敌人,和机器一丝不苟的完美相比,匠人变成了人类个体性的象征。

  70年前,艾伦·图灵发明了计算机之后,电脑时代呼啸而来,各行各业都使用电脑作为辅助工具,一些出匠人的领域,比如建筑业等等,大量的手工设计,被电脑取代。匠人,日渐衰微。

  30年前,互联网时代初露端倪。网络时代,人与人的连接越发紧密,那些只专注把事情做好,而不擅长连接他人并营销自己的匠人,越来越被社会冷落。

  机器时代,还需要匠人吗?

  《匠人》这本书,给每一位读者提供了思考这个问题的广阔空间。作者理查德·桑内特告诉读者,每个人的内心,都拥有把事情做好的愿望,如果这种愿望被激发,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匠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在于人类大脑的进化过程。

  人类的大脑,在石器时代基本进化完成。促使人类大脑在石器时代体积变大的,是手。正是聪明的手,让人类的祖先学会了制造工具,在这个基础上,手脑互动,人类才逐渐创造了文化,所有的机器,都可以说是文化的产物。

  机器,似乎泯灭了人们成为匠人的欲望。机器与匠人的冲突,似乎更加激烈。读完《匠人》这本书,我却发现,机器与人类成为匠人的欲望,并不矛盾。

  成为匠人的欲望,是人类进化的生物属性决定的。正如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所说,人类社会沿着两条轨道演化,一条轨道是人性;一条轨道是文化。随着人类大脑自石器时代进化完成,人性轨道几乎是一条直线,没有变化。而文化的发展,进入工业时代之后,却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是,文化的轨道,始终受到人性轨道的牵引。人人都想成为匠人的欲望,恰恰来自人性这条轨道。

  既然如此,为什么优秀的匠人又如此稀少呢?如果你想成为匠人,又需要付出哪些努力呢?

  标准,标准,永不放弃匠艺标准。这是第一条法则。

  匠人应该按照标准做事,不能随心所欲。

  恰恰是标准,显示了成为匠人的门槛很高,这也是匠人稀少的原因。也恰恰是标准,让匠人显得与大多数人格格不入,到底是做成事还是把事情做好,区别在于标准的不同。大多数人不理解匠人,也是因为不理解匠人的标准。

  标准,是对质量的追求,放弃标准,也就放弃了把事情做好的愿望。匠人,不会放弃标准。如果你想成为匠人,一定要去领悟,你所在行业匠人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专注,专注,再专注。这是第二条法则。

  《匠人》指出,专注是一种能力,你首先得拥有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只有做到这一点,你才能有感情或者精神上的投入。

  要想成为匠人,你需要先度过学徒期,这个学徒期一般至少需要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中世纪的金匠,每天坐5个小时的板凳,七年时间才能结束学徒期。

  如果你想在某一个领域成为匠人,你需要付出一万小时的努力,这就是通常说的一万小时定律。如果你为某项技能每天训练三小时,那么要做到一万小时需要十年。

  机器时代,人们的注意力越来越无法集中,大多数人,做一件事情,浅尝辄止,这就是为什么优秀的匠人很少的原因,愿望都相同,结果却是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匠人的感受,不知道你体会过没有?《匠人》这本书中写道,当全神贯注做某样东西时,我们不再有自我意识,甚至连自己的身体也感觉不到,我们变成了我们正在做的那样东西。匠人痴迷的对象,是物,而不是人。

  感同身受,感同身受,再感同身受。这是第三条法则。

  在特定环境下,机器人还是无法取代匠人,因为机器人无法感受人类的喜怒哀乐。

  匠人不一样,匠人都有感同身受这种体验。如果你对世界是麻木的,如果你没有好奇心和兴趣,这一点很难。在跟着师傅学徒时,匠人需要从师傅展示的动作中,感同身受地去领悟匠艺真谛;匠人需要从师傅身上去寻找共通感,也就是说,匠人要有悟性。

  匠人非常有耐心,他们能够带着挫折感继续工作。当匠人遇到困难或者阻力的时候,感同身受,往往能给他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书中写道,匠人,应拥抱困难、阻力和为难之处,这样才能找到真理。无论你是程序员,还是建筑师,还是医生,不都是如此吗?

  人人都有成为匠人的欲望。用双手去劳动,用大脑去思考,理性的匠人生活,其实便是理想的人类生活。在匠人精神复活的今天,尝试着找到你自己的好奇心和兴趣,快乐地去体验劳动,你,或许也能成为匠人。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