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势研判》:探寻中国资本市场暴涨暴跌基因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 编辑:王嫣 2016-08-17 16:33:21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作为一位投资者,你对市场的规律了解多少,你对趋势的走向把握多少,将直接决定你的财富是增值还是缩水。金融市场时刻充满没有硝烟的战争,固守旧思维的人将不断犯错,唯有开放思维、判研大势,才能学会在这猛兽出没的野生丛林中安全奔跑。《大大势研判:经济、政策与资本市场》,2015年大满贯冠军分析师任泽平的扛鼎之作,教你在等待、观望、忍耐之时的一些有用的智识和方法,把握“上下车”的时机。

封面

  基本信息:

  书名:《大势研判:经济、政策与资本市场》

  作者:任泽平 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16年7月

  书号:978-7-5086-6209-1

  定价:65.00

  作者简介:

  任泽平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曾先后担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室副主任,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分析师。中国金融40人论坛特邀研究员、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

  曾参与重大文件和改革方案的起草,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量化绩效考核常年名列前茅。在《人民日报》《经济研究》等报刊发表文章百篇,专著《宏观经济结构研究》入选“当代经济学文库”,出版译著《从奇迹到成熟:韩国转型经验》(艾肯格林、铂金斯等著)。

  致力于建立打通宏观经济、公共政策与资本市场的研究框架体系。创建“转型宏观”分析框架,2009~2014年参与研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增速换挡”“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等重大课题,2014年提出“新5%比旧8%好”,2015年提出“经济L型”等重要判断。对中国公共政策有常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推出供给侧改革专题研究60多期。多次成功而精确地预测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大趋势和大拐点。

  追求专业务实的研究、严谨密实的逻辑和鲜明利落的观点,实战性强,接地气。2015年在中国机构投资者的各大评选中,获得宏观第一大满贯。在新财富评选中,全市场最高分,同时获得最受公募欢迎分析师第一名、最受私募欢迎分析师第一名、最受保险欢迎分析师第二名。

  作者感言:带着梦想去旅行

  人生是一趟心灵的伟大旅程,我们一起来到尘世修行智慧。15年来深爱宏观研究,云游四海,遍访名师。

  感恩生命中遇到的每个人和每件事,赞赏我们的人鼓励我们勇敢前行,批评我们的人激励我们不断完善自己,都让我们获得智慧。正法眼藏,传付何人,有道者得,无心者通。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

  2009-2014年,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服务期间,满怀豪情参与了这个时代富有使命感的一系列重大研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增速换挡”“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等。2014年的春夏之交,怀抱梦想投笔下海,用生命向往自由,用灵魂呼唤改革,亲历并见证了2014-2015年中国资本市场波澜壮阔的大牛市及随后的轰然倒塌,先后提出“5000点不是梦”“对熊市的最后一战”“改革牛、转型牛、水牛”“经济L型牛市有顶部”“海拔已高风大慢走”等。这是一段难忘的燃情岁月,虽然忙碌交织,但为梦想而战,青春无悔。我们深知,过去差强人意的判断不代表未来能取得同样的成绩。对于市场,始终心怀敬畏谦虚;对于研究,始终追求理性严谨;对于客户,始终牢记信托责任;对于大势研判,谨记每临大事有静气。

  本书是我过去十多年宏观经济学习思考的一个阶段性总结,是对当代宏观框架的反思与实践。回顾百年宏观经济学思想史,从古典主义到凯恩斯主义到新古典主义再到新凯恩斯主义,正是一条充满争议、革命与反革命的历史,那些达成共识缺少争议的领域也必然缺乏创新、陷入停滞不前,我们对未知世界的认知正是在不断探索中化石般地积累知识。因此,必须声明,本书所建立的“转型宏观”框架力图实现逻辑自洽和开放式思维的平衡,但远远不是共识,作者更不敢“以己之昏昏,使人之昭昭”,只是作者对这个时代宏观经济、公共政策和资本市场在做大势研判时所面临问题的反思和感悟。

  本来受朋友和客户建议只打算整理出本报告集,因为金融市场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必须学会在丛林中不断奔跑,才能保持动物直觉和一线分析师的状态。后来在整理过去报告的时候发现,错漏颇多,认识粗浅之处俯拾皆是,因此痛下决心重新修订,认认真真系统梳理逻辑关系和框架体系,前后竟然用了大半年时间。当然即使如此,书中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希望此书能够抛砖引玉,就教大家。

  本书的完成要感谢我多年的师友和同事,他们是刘世锦、余斌、邓郁松、陈昌盛、许伟、邵挺、韦志超、张彩婷、张庆昌、宋双杰、熊义明、冯赟、解运亮、罗志恒等。感谢中信出版社乔卫兵先生、黄静女士认真细致的编审工作,并提出了大量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当然不足和错误之处由我本人负责。

  王阳明先生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知识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作者先后实践过学术研究、公共政策研究和商业研究,在修行宏观经济的时候,偶有龙场悟道的豁达感,但大多数时候常悟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人生最大的对手是自己,无我不执。人生最强悍的是放下自己,成就别人。无厚德,不载物,杯子无法容纳大海,容纳大海的是拥有大海的胸怀。上善若水,以无事取天下;道隐无名,无为而无不为。人若无名,专心练剑。人若有名,留心慈善。一个人拥有名气或财富,是社会赋予了你更多的信任,以推动社会进步。

  修改书稿期间,两年来难得有空闲时间,晨起登山,带着梦想去旅行,负重行远,放空心灵,香山、西山、妙峰山、凤凰岭、鹫峰、龙泉寺、大觉寺……晚上回来捧读经典。

  今年春天,沿着蜿蜒的林荫道,攀登阳台山,漫山盛开着绚烂多彩的樱花。生命如这栖身于北方磅礴的燕山山脉的樱花一般,大多数时间都在等待、准备和忍耐,熬过漫长寂寥的寒冬,最终迎来刹那间的尽情绽放。那绽放的不仅是生命,还有青春、梦想和希望!

  谨以此书献给平凡而伟大的时代,我们一起奋斗的岁月年华,以及关于理想和情怀的美丽传说。(任泽平)


[NextPage]

  内容简介:

  当前中国经济最大的宏观背景是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和改革转型。本书试图采用“转型宏观”分析框架,打通长期与短期、总量与结构、国际与国内、经济与政策、实体与货币、宏观与策略等重大环节,分析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周期波动和行业轮动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国际上历次股灾的原因、救市、大类资产表现和投资策略,预测股市、债市、房市、大宗商品等大类资产的趋势和拐点;探寻中国资本市场暴涨暴跌基因。

  书摘:

  如何抓住大牛市?

  索罗斯的成功

  金融危机,对于很多人来说无异于是一场灾难,但对于股神巴菲特来说,却是又一次千载难逢的投资良机。2008 年次贷危机过后,人们惊讶地发现,股神从这次危机中赚取了超过100 亿美元,回报率40%,远超同期美国政府救助陷入困境的企业所获得的12% 收益。

  这些收益全部来自于他在次贷危机期间所做的救助性质的投资活动:对玛氏糖果旗下箭牌公司65 亿美元的贷款,获利38 亿美元;投资高盛集团50 亿美元的优先股,获利17.5 亿美元;投资美国银行50 亿美元的优先股,获利9 亿元;对通用电气30 亿美元的注资,获利12 亿美元;购买陶氏化学30 亿美元股票,获利10 亿美元;对瑞士再保险集团投资27 亿美元,获利14 亿美元。总投资额高达252 亿美元,总收益超过100 亿美元,目前仍在不断增长中。

  从巴菲特的投资时点来看,这五笔投资几乎贯穿了整个次贷危机的始末,2008 年9 月巴菲特第一笔对高盛的投资,当时高盛正处在流动性危机中,并且刚刚向美联储提交了从投行控股公司转变为银行控股公司的申请。而2011 年8月巴菲特最后一笔对美国银行的投资(当时美国银行在次贷危机中遭受重大损失,深陷资本充足率不足的困境,投资者对其信心跌落谷底)股价仅为次贷危机前的1/3。

  这些投资都对应了巴菲特那句著名的投资格言:“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次贷危机中,对于深陷困境的企业来说,巴菲特就像一个救世主,当所有投资者都离他们远去时,股神却适时地出现,对这些深陷危机的企业提供看似慷慨的援助,将他们从悬崖边拉回来。在巴菲特出手相助时,这些企业的股票价格基本都已跌落至历史性的低点,而且这些慷慨救助的背后都附带着各种代价不菲的条款。

  巴菲特始终坚持价值投资,面对暴跌,他根本不看行情。巴菲特如此平静的原因非常简单,因为他坚信持有那些长期具有持续竞争力优势和良好发展前景的上市公司,都会有很高的投资回报。他认为股灾和天灾一样,都只是一时的,最终都会过去, 恢复正常,所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价最终也会都反映其内在价值。在金融危机中,当股价由于市场恐慌而明显低于其内在价值时,正是千载难逢的赚大钱的好机会。

  对我们的启示

  咱们先来小结一下历次股灾。

  1. 1987 年股灾

  美国政府扩大财政支出,降低税收,大力吸引外资流入,加之股票投资免税,全球资本大量进入美国股市,美股上涨过快。程序化交易和杠杆交易加剧下跌,没有出现流动性危机,股跌债涨。危机后,投资风格更注重价值,有真实业绩支撑的IT 股涨幅最好。

  2. 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

  东南亚地区楼市泡沫堆积、银行短期外债高筑、政府外汇储备普遍不足,美元加息回流美国,导致危机爆发。危机中,中国香港股市大幅下跌,港元面临贬值压力时,债跌,贬值压力解除后,债涨。危机前,以香港本地股为主;危机后,与中国经济相关性高的国企股成为港股市场的主力。

  3. 2008 年次贷危机

  2000~2003 年大幅降息,刺激房价大涨,MBS 和CDO 的快速发展又进一步刺激房价,利率上行后刺破泡沫,导致持有次级债衍生产品的金融机构损失惨重,爆发金融海啸,出现严重的流动性危机,美联储实行QE,注入大量流动性,股跌债涨。危机后,受QE 和医疗保险改革影响,传统行业和医疗板块表现突出。

  再来看看历次股灾中的大类资产表现。

  通过比较近30 年几次重大股灾中的大类资产表现,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股跌:每次危机发生时,股市总是率先大幅下跌。

  (2)债涨:危机爆发,股市暴跌,除非本国货币有主权违约风险,央行总会大幅降息,为市场注入流动性,稳定市场情绪,债市走牛。

  (3)黄金和大宗商品跌:除非美国发生滞涨,危机中经济迅速下滑,商品

  价格大跌;美元因避风港效应升值。以美元计价的黄金价格下跌。

  (4)房跌:市场担心股灾向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蔓延,叠加财富效应缩水,房市承压。

  (5)汇率跌:金融形势恶化、资本出逃。

  通过研究近30 年的重大股灾案例,我们发现成功投资者的投资策略有以下几点共性:

  (1)危机前,成功投资者面对狂热的市场均选择独立思考,拒绝群体的非理性诱惑,注重价值。相信历史会不断重复,所有泡沫都将会破灭,耐心等待最佳时机的到来,并做好充分应对准备。比如:都铎·琼斯在1987 年股灾,索罗斯在1997~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约翰·保尔森在2008 年次贷危机。

  (2)在股灾初期,经济下滑、股市大跌,央行降息并迅速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成功的投资者会利用股债跷跷板原理,采取卖空股票,转投长久期国债的投资策略来为资产保值、增值,还可以做空汇率。比如都铎·琼斯和索罗斯在1987 年股灾。

  (3)到股灾后期,由于恐慌性地抛售,大量好公司的股票价格会明显低于其内在价值,投资价值凸显,这时成功的投资者会重回股市,寻找那些被错杀的优质股。逆向思维,风险是涨出来的,安全是跌出来的。比如巴菲特在2008 年次贷危机。政府将积极救市,避免金融体系崩溃,如果再做空,将重蹈索罗1998年折戟香港市场的覆辙。

  (4)危机过后,市场风格将更注重价值。1987 年股灾后,有真实业绩支撑的IT 股涨幅最好。1998 年亚洲金融风暴后,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相关性高的国企股成为港股市场主力。2008 年次贷危机后,受QE 和医疗保险改革影响,传统行业和医疗板块表现突出。

  (5)在金融市场中,成功投资者始终做好应对黑天鹅事件的准备,准备好对冲策略。比如都铎·琼斯发现1987 年股市与1929 年股市大崩溃的技术图形非常相似,并做好了准备。

  (6)发现判断错误时,及时纠错止损。索罗斯说过,“错误并不可耻,可耻的是错误已经显而易见了还不去修正。承担风险,无可指责。但同时记住千万不能孤注一掷,只要活着,就有办法”,比如索罗斯在1987 年股灾中先输后赢。

    相关链接:书评

    提前下车,遇到老虎还是“熊”?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