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物之美不因岁月变迁而褪色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吴波 编辑:李子璇 2016-08-20 09:56:46
时刻新闻
—分享—

《从历史中醒来——孙机谈中国古文物》 孙机 著 三联书店

彩绘雁鱼青铜釭灯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

  日前,古文物学家孙机先生重磅作品《从历史中醒来》由三联书店出版。作者立足于古文物的鉴别与欣赏,强调历史、科学、艺术三重价值,全面整体地解释和重新发现那些不可再生的古文物。

  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图腾?中国茶文化是否包含茶道?孙先生表示:“现今尊之为‘文物’者,在古代,多数曾经是日常生活用品,以其功能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有着自己的位置。若干重器和宝器,只不过是将这种属性加以强化和神化。从探讨文物固有的社会功能的观点出发,它们如同架设在时间隧道一端之大大小小的透镜,从中可以窥测到活的古史。倘使角度合宜,调焦得当,还能看见某些重大事件的细节、特殊技艺的妙谛,和不因岁月流逝而消退的美的闪光。”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 吴波

  文物上刻画的动物世界

  本书第一组文章为古文物中的动物世界。大型野生动物犀牛与貘,曾是古代中国大地上并不罕见的兽类,今天在广大地区已经绝迹。但在先秦铜器、汉代画像石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的造型。

  犀牛,殷周时代相当多,不仅华南有,华北大平原上也成群结队。据甲骨文记载,猎犀在殷及西周是田猎中的盛事。人们用犀角制兕觥(酒器)、用犀革制甲衣。兵戈扰攘的战国,对犀甲的需求量很大,长期的滥肆捕杀,使得这种生殖率很低的野生动物在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迅速减少。汉唐时代,犀牛角工艺品日益珍贵,要从国外进口犀角,遂出现犀角奇谈。宋以后,人们对它愈益隔膜,竟至不能认识犀牛了。古代中国大地,犀牛由盛而衰,走上灭绝之路,无节制猎捕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根本原因。

  同样的,珍稀动物金丝猴,古人以通灵之兽看待,但同时又为获取皮毛无情猎杀。

  了解远古时代动物在华夏民族精神生活中的地位,本书第一篇文章《鸷鸟、神面与少昊》最有代表性。文章从山东龙山文化的一件玉鸷说起,玉鸷造型优美,新石器时代罕见。经过系列的排比分析,作者告诉我们,玉鸷上的立鸟代表五帝之一的少昊,上古时代东夷集团的先祖。因此这件玉鸷应当看作具象化的始祖神,其图案具有徽识性的典型意义。

  探究古人的饮食生活

  在孙机先生的笔下,古代古文物因了岁月的积淀更加迸发出美的闪光。在孙先生的文章里,中国历史时期的古文物被重新注入了活力,为我们复原出了岁月侵蚀下模糊乃至消逝了的历史场景。

  在讨论古人饮食生活的主题下,我们看到与中国人生活最密切、最普通的日常食品饮料,例如豆腐、酒、茶之类的物品。

  我国的酿酒历史悠久绵长。作者以酒为题,引出商周卣、爵之类的酒具,汉代盆形、桶形的酒尊,分析不同酒器的形制功用,讨论酒的起源、制造、类别,清晰地勾勒出从自然发酵的果酒、谷物酿造酒到蒸馏酒的发展史。

  特别推荐《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一文,作者用一万多字要言不烦地叙述了两千年的中国茶史。茶,居世界三大饮料作物之首。中国是茶的原产地,宋代传入日本。古代中国以茶事、茶艺为基础的茶文化,与深受中国影响,历经漫长的历史岁月而形成的日本茶道有着怎样的关系?作者比较了茶叶种植、饮茶方式、茶具制作与特点,到茶事活动各方面的异同后,认为日本的茶道与中国的茶文化存在着质的区别。中国人以务实的人生态度对待茶。自唐以来,即称“茶为食物,无异米盐”。而走向超现世境界的茶道则为日本所独有。正如扬之水所说:“写于二十年前的《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一文,对于今天热衷把‘茶道’一词强加于中国茶文化的人们来说,实在要认真读几遍才好。”

  让古文物“从历史中醒来”

  孙机先生青年时代结识了转入文物研究的沈从文先生,看到沈先生的研究兴趣首先是普通大众在漫长历史中创造的物品,这一点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汪曾祺先生回忆沈从文的文物研究,也曾说道:“他搞的那些东西,陶瓷、漆器、丝绸、服饰,都是‘物’,但是他看到的是人,人的聪明,人的创造,人的艺术爱美心和坚持不懈的劳动。”薪尽火传,探讨文物所固有的社会功能,是孙机先生古文物研究最终的落脚点。他说,“现今尊之为‘文物’者,在古代,多数曾经是日常生活用品,以其功能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有着自己的位置。若干重器和宝器,只不过是将这种属性加以强化和神化。”举例而言,刺鹅锥,辽人皇族亲贵佩戴着参加春季捺钵游猎。从这件特用器具入手,复原契丹族生活的本色;釭灯,是始创于汉代的带烟管的新灯型,多采用象征吉祥的水禽衔鱼造型,后来久已湮失不存;上古男子法服盛装时均须佩剑,最为豪华的玉具剑,有着相应的佩剑法,颇便于使用。这种佩剑法也西传到伊朗、希腊、罗马。虽说孙机先生的这些研究成果已经广为学界采用,今天我们读到《玉具剑与璏式佩剑法》、《刺鹅锥》、《水禽衔鱼釭灯》等篇章,作者讲述的精彩故事依然引人入胜,化深奥为显豁的治学风格令人折服。

  对话孙机:中国古代并未有图腾一说

  孙机,1929年生,山东青岛人。我国文物学家、考古学家。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学术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获全国美协授予的“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奖。著有《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中国古舆服论丛》《仰观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等。

  广州日报:现在收藏在民间也非常盛行,您怎么看当下文物鉴定的现状?

  孙机:我是做文物学问的,但我不是做文物鉴定的。做文物鉴定有人来鉴定东西,拿一个杯子,一看“这是真的”这是第一句话,第二句话“20万”,第三句话没了。这样的文物鉴定和做学问不是一回事,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怎么样研究文物。研究文物本身是研究历史,王辉先生提出文物研究二重证据法,说的二重证据是指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甲骨文)互相印证。

  广州日报:书中提到了文物上雕刻的很多动物形象,这些跟图腾有关系吗?

  孙机:图腾这个词汇本身是印第安人一个部族的语言,意思是他的祖先。当时印第安人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每个都不一样。比如这个部落的图腾是海马,那个部落的图腾是豹子。总之,每一个印第安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祖先。这不只是一个文化现象,是一个社会制度。作为同一个图腾内部是不能通婚的,必须和图腾外婚。图腾有各种禁忌,各种祭祀,甚至有的部落定期就要驱他的图腾。比如他的图腾是熊,他要定期驱一次,大家要一起大聚餐,把祖先的图腾吃掉,让祖先的经历、意识都到他身体里来。

  这种图腾制度在中国古代是没有的,中国古代当然不可能出现图腾这个词,也没有和图腾相当的同义词。我们知道,古代民族有动物祖先的说法,但这个说法本身不是制度性的,不是每一个部族必须有个动物祖先,有的时候有祖先起源情况,这个不奇怪。

  广州日报:有些专家研究认为,有了图腾才杜绝了近亲结婚,您怎么看?

  孙机: 中国一直都是宗法社会,同一个姓,同一个宗族内部是不能通婚的。并不像有些人所认为的只有有了图腾制度才有了外婚制,有了外婚制人类才能够优化,成为现代这么聪明、这么能干的人。并非如此。图腾制固然是外婚,同姓不婚同样是外婚制。现在挖原始社会的墓葬,比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我们挖了万座墓了,在这些墓葬里没有发现过共同图腾的标志。印第安人同一个氏族留下的很多东西上都有他的图腾的标志。中国就不一样了,中国仰韶文化是什么图腾,红山文化什么图腾,大家都回答不出来,它没有在多少万个墓葬里发现共同的显著标志。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