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走进“国图”是对喧哗都市的暂时逃避?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陆玄同 编辑:王嫣 2016-10-18 09:02:21
时刻新闻
—分享—

  中国新闻网10月17日以“国图阅览室众生相:备考族成主力 读书者有几多?”为题的报道,引发了很多人对于读书的思考。

  从新闻报道来看,在国家图书馆阅览室里,纯粹的读书者非常少,更多的人是以复习考试为目的。而且新闻刻意将“国图”的宁静与一墙之隔外的中关村的喧闹作了对比,我不知道这种对比的意义在哪里,但显然记者想传递这样一层信息:即更多的人急切地朝着闹市说拜拜,告别灯红酒绿,想一头扎进了知识的海洋。

  但现实可能是,这种对于“宁静”的趋之若鹜,不过是对喧哗都市暂时的逃避,想必在“国图”之外他们找不到更理想的乐土,或者说是周遭焦躁的氛围使他们倍感压力,而呆在“国图”最起码能够让他们看起来很“安静”。

  即便是呆在这里,某些人的心里也未必宁静,毕竟这只是暂时的,一旦能量积蓄到足以达到目的,他们依然会涌向更繁华更吵闹的地方,因为这不失为另一种掩饰孤独的好选择。

  这样看来,在当下,年轻人或许要比那些留守老人更加孤独,更加耐不住寂寞。身边的诱惑太多,浮华的阴影就越大,迷失的身影在镁光灯的照耀下,看不清楚哪个到底是自己,挣扎逃避,总要破茧重生,却处处碰壁欲出不能。

  我没有从国图阅览室的座无虚席里读到太多的兴奋和感动,反而看到了很多疲惫身影下的无所适从。当然,会有真正爱好读书的人在这里与作者对话,进而汲取使内心宁静的力量。但更多的人,应该是被动地走进这里,还要强逼自己尽快进入状态。如此看来,宁静的图书阅览室比一墙之隔的闹市并无本质的不同,只不过这些“读书者”换了一种环境继续焦躁罢了。

  有人说过,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但从这一个个学习机器里,看到的只是心虚,是对未知的惶恐感知后的故作镇定。如果有更好的工作,更好的薪水,他们还会做“拼命三郎”吗?或许会,或许不会,因人而异。内心不宁静,脚步会依然匆匆。

  一些所谓奋斗、励志的鸡汤把人喝迷糊了,眼前有什么或许看不清楚,而只顾一股脑的地前冲,有时候不是自己想跑,而是周围的人和事推着你跑。就像上班高峰期的地铁,你只需伸出双手作投降状,就会在一片嘈杂声中,被一股强大的力量推进车厢,然后再推出车厢,此间你只需默默地不说话,要不然,某个愤怒眼神射出的光芒会将你瞬间融化。

  而国家图书阅览室越来越像承载过客的地铁,蜂拥而入抑或瞬间人员散尽,空空的图书室里除了那些被摸烂和从未被触碰的书籍,可能什么也没有。在诺大的图书馆里去复习考试,窃以为这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功利性太强的举动会消弭藏书的价值。资源长时间被某一特定群体所占有,真正有意向阅读的人,或许会被这种阵势吓退。

  还有,图书阅览室也应该提供交流的空间,当然不是闲谈,而是读者之间的互动,彼此分享读书心得或共享对某本书某个人的认知。

  图书馆应该是纯粹阅读的地方,这种角色定位一旦偏移,其存在价值就可能走位。记得鲁迅曾说过:文人作文,农人掘锄,本是平平常常的,若照相之际,文人偏要装做粗人,玩什么“荷锄带笠图”;农夫则在柳下捧一本书,装作“深柳读书图”之类,就要令人肉麻。

  文/陆玄同

  相关链接:国图阅览室众生相:备考族成主力 读书者有几多?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