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九十年前 他们奠定岳麓山“大学城”的基石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任大猛 编辑:王嫣 2016-11-27 09:08:31
时刻新闻
—分享—

1933年,湖南大学教职员在湖南大学第二院(即今岳麓书院)大门前合影。

1933年湖南大学图书馆原貌。1938年4月10日日军飞机投弹炸毁该馆。

1933年湖南大学科学馆奠基纪念照。老照片均来源于1933年《湖南大学一览》

  文/任大猛

  长沙河西大学城的出现,要从创办湖南大学说起。九十年前,湖南大学首先从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故址完成了它成为现代化大学的转型,并由省立高校,办成“全国省立大学之冠”,后由省立改为国立大学。

  今天,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及湖南师范大学等数座高校集聚雄立于这片钟灵毓秀之地,岳麓山“大学城”举世闻名。但我们不能忘记,在麓山湘水间,创办湖南大学的领军人物,在中国八年艰苦抗战中,这些创办者们曾为努力支撑起民族的独立和自由贡献过自己的一切力量——

  一、抗战时期中国最前线兵工厂,由湖大首位委员长李待琛负责

  湖南邵阳人魏源说“师夷长技以制夷”。显然,纯靠学习和使用西方军事技术并不一定能够强国,但大敌当前,学习和使用西方先进的军事科学技术,却能够武装自己,努力抵御外侮。在中国最艰难的八年抗战期间,一位曾担任湖南大学创建之初首任负责人的李待琛就以从西方学习来的兵工生产技术,武装中国的军队,用中国人自己制造的枪炮,为抵御外侮作出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探寻湖南真正创建起现代意义的大学,其时间节点在1926年2月1日。查询当天长沙《大公报》,其“本地新闻”载:1926年2月1日,湖南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即省立湖南大学正式成立,领导机构采取委员会制,经投票选举,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学士、哈佛大学博士、中国著名兵工制造专家李待琛成为湖南大学首任委员长,并为主负责新成立的省立湖南大学。李待琛自此成为麓山湘水间新创办的湖南大学第一任现代型“校长”。李待琛,湖南衡山县人。

  1926年初,新成立的省立湖南大学,拥有理、工、商、法等科。当时的科,相当于现在的学院。换言之,九十年前新成立的湖南大学已拥有理学院和工学院,两学院均设岳麓书院内;而创办之初的湖南商学院则设立于长沙市区的落星田,法学院设于戥子桥。

  此时,湖南大学首任委员长李待琛除担负湖南大学创建之初繁重的行政业务外,还兼任长沙河东留芳岭的湖南铁工厂(实际为兵工厂)厂长。

  为建设新成立的湖南大学,并兼顾湖南铁工厂,李待琛必须经常乘一叶扁舟穿行湘江风涛之间,奔波长沙河西河东。不过其时湖南的历史环境,正值湖南省长赵恒惕即将退出湖南军政舞台之时。省立湖南大学创办之初的资金也极其有限,李待琛完全靠苦力支撑着湖南大学,力求其得到发展壮大,终致累倒于岗位。北伐战争狂潮随后席卷湖南,李待琛随北伐军东征北进,1927年9月学有专长的李待琛成为上海兵工厂工程师兼炼钢厂主任,第二年担任南京政府兵工研究委员兼兵工署设计科科长(少将衔),后任兵工署资源司司长,随即调任中国当时唯一的军事工程技术高等学府——军政部兵工专门学校校长。

  抗战爆发前后,李待琛被委任为“中国四大兵工厂”之一的河南巩县兵工厂厂长,并担负起巩县兵工厂内迁工作。巩县兵工厂经李待琛之手,先内迁于长沙丝茅冲朱家花园、长沙高工、育才中学等处。在长沙仅半年时间,巩县兵工厂即生产中正式步枪9000支、巩式手榴弹130万枚、炮弹5万余发。当然炮火失慎,也导致丝茅冲朱家花园一切建筑设施全被炸毁。1938年6月1日,巩县兵工厂与汉阳兵工厂子弹厂汇合,更名为中国军政部兵工署第11兵工厂。

  随着日军进逼,1938年秋,李待琛将第11兵工厂迁往湖南安化烟溪。1940年后,李待琛负责的第11兵工厂,成为中国抗战时期国统区最大的兵工厂,其职工和家属人数总计3万余人,该兵工厂拥有当时中国一流的制造枪弹的技术人才和机器设备。

  这家闻名中国抗战史的第11兵工厂主要隐藏在湖南辰溪县花塘坪、刘家坪、桐湾溪和沅陵县孝平、球岔、宋家坪等处。在沅陵和辰溪间有两座长约4公里的天然溶洞,这里就成为李待琛领导第11兵工厂的枪械制造厂。在中国抗战期间,除美英等国向中国提供有限武器援助外,中国军队抗击日寇主要依靠的还是自行生产出的枪炮来补充战斗的消耗。藏在沅陵和辰溪溶洞中的第11兵工厂,即使在中国对日最后一战——雪峰山之战中,日军距该兵工厂仅百余公里,湖南大学首任负责人李待琛仍然领导着这家兵工厂开足马力努力生产狠狠打击侵略者的枪炮。美国总统罗斯福将这家隐藏在湖南湘西的兵工厂誉为“最前线的兵工厂”。闻名世界的长沙三次会战、常德会战,李待琛领导的第11兵工厂即为中国人民正义的反法西斯侵略战争投入了该厂所生产的大量中正式步枪及巩式手榴弹和炮弹等。第11兵工厂为抗战作出重大贡献,八年抗战,中国之所以不会亡,中国军队始终没有弹尽粮绝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兵工专家、湖南大学第一任负责人李待琛1959年病逝于台湾,但他为创建之初的省立湖南大学宵衣旰食及他后来为中国抗战制造枪炮的历史功绩,仍将被人们萦记在麓山湘水间。李待琛本身也为岳麓山下的大学城师生作出了“学以致用”的最佳表率。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继湖南大学首任委员长李待琛去职后,湖南大学在1926年8月由委员会制改为校长负责制。湖南大学首任校长经湖南省会议票选,籍贯东安的雷铸寰先生成为省立湖南大学首任校长。著名雕塑大师雷宜锌先生即为雷铸寰先生的曾孙。

  二、湖南大学由“全国省立大学之冠”改为国立大学,皮宗石在抗战初主持湖大西迁

  湖南大学自1926年2月创建后,上世纪三十年代,南京政府教育部多次派员考察省立湖南大学,认为湖南大学师资力量极强,图书及仪器设备颇具规模,尤其教学质量为“全国省立大学之冠”。这一评语,促使湖南教育界及政界积极开展湖南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的运动。

  1936年4月27日下午,蒋介石由贵阳飞抵长沙,次日上午,蒋介石在中山路湖南省主席何键公馆接见湖南省政府各委员和厅长。湖南省教育厅长朱经农就省立湖南大学改为国立一事面呈蒋介石。蒋介石称:“湖南大学改归国有甚善,最好能与清华(大学)合并。”此前数月,著名科学家丁文江为清华大学勘定岳麓山下左家垅为清华大学校址,此后丁文江因煤气中毒及医生误诊在长沙湘雅医院逝世,并拟安葬于岳麓山左家垅未来的清华大学校园中,是以蒋介石也知道清华大学因“华北危急”即将迁校于长沙。朱经农当即向蒋介石申述了清华大学与美国的关系,似不便合并。蒋介石说:“俟返京后,与王部长商妥决定。”蒋介石所说的王部长就是时任南京政府教育部长王世杰。

  从1936年暑假开始,湖南成立了“湖南大学国立运动促进会”并积极前往南京请愿,为壮大声势,促进会成员亦前往国立武汉大学寻找武大湘籍教授帮助。教育部长王世杰即是从武汉大学校长任上升任的。其时长沙县籍武大教授皮宗石为王世杰留学英国时的同学,且共同创办了武汉大学等,与王世杰关系最佳。皮宗石关心家乡文教事业,他从日本访问归来,即于1936年底前往南京与王世杰商量。王世杰向皮宗石透露:湖南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之所以长期未决,是因湖南大学校长人选是湖南省提出的,南京政府不认可;教育部提出的人选,湖南省方面又不认同。在校长人选上彼此不能取得共识,省立改国立也就难以改成。如果湖南要你去当湖南大学校长,或许人选问题就解决了。这一消息很快传到湖南。

  1937年1月14日《湖南国民日报》报道称:“湖南大学请求改为国立,曾经何主席、朱教育厅长迭电向中央呼吁。同时湖大师生亦组织国立运动促进会,积极奔走呼号,已得到教育部之许可。湖南省主席何键积极答应教育部的两项要求,何键回复教育部称:湖南大学请为国立,湖南省对于湖南大学经费,于国立后,仍照原有预算支付;同时现任湖南大学校长黄士衡再三向何主席辞职,并于日前函达省政府,申明负责至1937年1月份为止,请另委贤能接替。因黄士衡校长辞意坚决,遂拟遴选国内有名学者皮宗石继任。何主席昨特致电皮君,敦请皮宗石先生回长沙主持湖大。”

  该消息发布后,南京政府教育部迅速回应称:“湖南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尚须候二十六年度(即1937年)国家预算确立之时,始能实现云。”

  皮宗石亦随后前往南京进行湖大由省立改国立的申述。随即皮宗石于1937年春就任省立湖南大学校长。1937年7月6日,省立湖南大学正式改为国立湖南大学。很显然,在湖南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皮宗石先生所起作用颇为关键。

  就在湖南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的第二天,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随即国立湖南大学校长皮宗石担负起清华、北大、南开三大学南迁长沙,组建长沙临时大学的工作。

  1938年4月10日下午,日机27架轰炸湖南大学等校区,“共投掷烧夷弹50余枚,爆炸弹30余枚,其重者在千公斤以上”。此次轰炸“死38人、伤70余人”,湖南大学图书馆及第五学生宿舍全毁,科学馆毁去三分之二,科学仪器几乎全毁。幸而湖大教育长、汨罗人任凯南将湖大图书馆珍本善本书籍提前装箱,移置岳麓山青枫峡等处山坳和山洞才幸得保存。

  在此背景下,校长皮宗石不得不组织湖南大学西迁湘西辰溪的重任。湖大西迁,“历时九月,用款十万”,在辰溪县对岸的荒坡野岭中荜路蓝缕开辟校区,不到半年,湖南大学即告复课。对湖南大学的管理,皮宗石非常用心,抗战期间,虽处艰难困苦,湖大师生依旧弦歌不辍。具有湖南人坚硬性格的皮宗石,终因不愿屈服国民党党派恶势力对学校的操控,于1941年辞职,自此离开湖南大学,离开教育界,但湖南大学因他在抗战初期的迁校决定及在抗战中对于不改迁校址到耒阳等处坚持,保留了湖大血脉不致被战火直接摧残。

  抗战胜利后,河山光复,国立湖南大学因办学成绩在全国居于前茅,成为各省学生报考的热门。1947年底,不断有外省学生提出招考请求,湖南大学校长胡庶华不得不向公众答复:“湖南本省高中毕业的同学太多,成绩素冠全国,尤其国文双学为更优。如果往外省招考,不但耗费太大,且招来的同学并不会比本省取录的好,那又何苦减少本省考生的取录希望呢。”因此在抗战后,“湖南大学为给本省中学生一条路,湖大不向外省招生”。

  长沙河西的麓山湘水间,因岳麓书院千年文脉绵延不绝及九十余年来湖南大学优秀办学,在这片钟灵毓秀之地,如今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及湖南师范大学雄立,并形成闻名全国、地域广阔、风景秀美,没有围墙的大学城。麓山湘水间的这片大学城值得今天的湖南人继承优秀传统,开拓创新,好好经营。

  麓山湘水读书乐

  岳麓书院讲堂有副著名对联写道:“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这副对联为乾隆时期岳麓书院山长旷敏本所撰。人们盛赞这副对联写出了岳麓书院与岳麓山紧密的关联,并能让人感受到学人天人合一认知世界的美妙。

  有位叫李昌来的湖南大学学生在晚年飘泊到“海峡那一头”后,他忍不住撰文回忆他在湖南大学读书时的美好生活。在回忆中,他盛赞了身处麓山湘水间的湖南大学所能感受到的晨读的快乐。

  李昌来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湖南大学校园和宿舍区,已装置有发电机,每天黄昏时发电,晚上11时停电。在湖南大学就读期间,他没有养成熄灯后点烛夜读的习惯,即使第二天要考试,他也不必晚上开夜车。晚上11时他准时就寝。第二天黎明即起,起床后他带上一本要读的书,以轻快步伐穿过岳麓书院后的厨房,来到清风峡,绕过爱晚亭,登上右径。有时在黄兴墓前停留,有时又会走到蔡锷墓前,或者一鼓作气攀登到禹王碑,迎着东方升起的旭日,面对浩浩湘水,向着仍在酣睡的长沙古城,一面呼吸新鲜空气,做做八段锦晨操,一面俯下头来,翻开课本,聚精会神,陶醉在岳麓山宁静清畅的气氛下,原来看不懂的理工科公式和原理,现在也能无师自通。麓山湘水间美好的环境值得他流连享受。无分晴雨寒冬酷暑,每日攀登岳麓山的早读。李昌来说,他是绝对不会轻易放弃的。 (草草)

  新中国成立前

  湖南大学史略

  ●1912年,湘督谭延闿拟就岳麓书院创办湖南大学。想法并未实施,只是将湖南优级师范学堂迁到岳麓书院,并更名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

  ●1916年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停办。其时湖南实业学堂更名为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经省议会议定,以岳麓书院房舍拨归湖南工专。

  ●1924年湖南省长赵恒惕主张设立湖南大学,并指定岳麓书院为校址,并拟以当时长沙城内的工专、商专、法政专科三所高等专门学校合并、改组并成立。

  ●1926年2月1日,湖南大学正式成立,设行政委员会总辖全校事务,由省长赵恒惕任命李待琛等十人组织,李待琛为委员长。并以当时长沙的工专、商专、法专校舍分设理工法商4所学院,另拨款5万元新建教室。

  ●1926年8月,湖南大学改校长制,省政府聘雷铸寰为校长。

  ●1927年4月,湖南大学被取消。留岳麓书院中的理、工两部,更名为湖南工科大学。7月,明令湖南中等以上学校一律停办,湖南大学市区内的落星田和戥子桥原湖南大学校舍被伤兵驻扎,一切教学设施破坏殆尽。唯有长沙河西岳麓书院内的大学设施,保存较好。

  ●1928年4月省政府议决恢复湖南大学,聘任凯南为校长,拨修理费1万元,经惨淡经营,修缮各项设施,花数月时间,才得以开学。

  ●1929年4月,湖南省政府拨款修筑图书馆,并添置图书、仪器、机械甚多。7月任凯南辞职,省政府改聘胡子靖继任,遵照大学组织法及大学规程之规定,改科为院。

  ●1937年7月6日,教育部省立湖南大学改为国立湖南大学。

  ●1938年9月,湖南大学迁辰溪。

  ●1945年12月前,湖南大学教职员及学生,全部迁回长沙岳麓山。重新在长沙市岳麓山下恢复办校,并合并数所学校,直至新中国成立。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