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王船山:“六经责我开生面”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甘建华 编辑:李子璇 2017-01-13 09:52:18
时刻新闻
—分享—

  甘建华

  编者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总结中国古代哲学社会科学巨匠大师,特别提到了王船山,并多次在讲话中引用王船山的名言或论断。今年农历正月初二是王船山去世325周年,我们特刊发本稿,以纪念这位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湖南先贤——

  1 船山先世由武习文

  清代康熙二十九年(1690)深秋,王夫之作《船山记》,表达了自己在明亡后不愿他往,乐意退隐于非常荒僻的石船山下而终老的思想,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这方山水的深厚感情。

  王夫之,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湖湘文化集大成者。先生字而农,号薑斋,因晚年隐居衡阳县曲兰镇石船山下湘西草堂,著书立说十七载,自号船山老人、船山病叟,故世称船山先生。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九月初一日,王夫之生于衡州府王衙坪。王衙坪位于南岳七十二峰之首回雁峰下。据王夫之八世重孙王之春撰《船山公年谱》记载,王氏系出太原,本姬姓之后。周灵王之子世所称王子晋者,得道于缑山,子孙因以王为氏。《邗江王氏六修族谱》称,始祖王仲一,江南扬州府高邮州打鱼村人,元末随朱元璋起义,屡建勋业,功官山东青州左卫正千户。永乐年间,王仲一之子王全“以靖难功擢怀远将军、轻车都尉,晋衡州卫指挥同知,遂籍于衡,此乃王氏迁衡之始祖也”。王全将官署和家安置在衡州府城南外的开阔之地,王氏前五代皆袭武职,号将军,第六代起改习儒业,教子弟以诗书,遂转为书香门第。王家在衡州称“族盛”,久而久之,人们就将王家居住地称作王衙坪了。

  王夫之祖父王惟敬和父亲王朝聘一生未能做官,成了仅仅可以维持衣食和读书费用的员外人家。王氏迁衡第十一代王夫之(按:2015年之前,几乎所有的著述者都把王夫之当作迁衡第九代)不但赶上了明王朝日益衰败的末世,也恰逢自己家族走向没落的时期。

  2 父兄皆饱学鸿儒

  王家虽然在走下坡路,但王惟敬一生执守儒家学者风范,家教森严,亲自课子,常常辅导功课至半夜,王朝聘、王廷聘、王家聘兄弟三人都被培养成有学问、重节操的文人。

  王夫之的父亲王朝聘(1568-1647),人称“武夷先生”,少时拜衡州府名儒伍定相为师,博览群书,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在学术上形成了自己的见解。王朝聘以主要精力研究学术,抒发己见,在学问根基和学风上对王夫之有很好的影响。他中秀才后,七试乡闱不第,目睹科场黑暗,遂绝意仕途,以讲学论文、莳药灌畦、教授弟子为乐。他毕生研究《春秋》,颇有心得,晚年以授夫之,夫之作《春秋家说》。清军进入衡阳,他在仓皇避兵时逝世,遗命其棺梓不要入城市,以避满人“腥气”。

  王夫之伯兄王介之(1606-1686),比王夫之大13岁。崇祯壬午乡试(1642),王介之、王夫之、郭凤跹、管嗣裘、李相国、邹统魯、包世美七人同时中举,号为“衡州七凤”,当时府城宣扬街口建有“七凤鸣衡坊”。王介之入清不仕,鳏居不娶,隐居衡阳县长乐大云山麓,闭门著书授徒,毕生致力于经学,卒年八十有一,学者私谥“贞献先生”。

  王夫之4岁随伯兄开蒙,7岁读完《十三经》,8岁在私塾卒业。10岁从父读《五经经义》及古代哲学和史学典籍,12岁能吟诗作对,通晓文辞,以文会友,崭露头角。14岁考中秀才,入衡州府学。第二年开始致力于诗文,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阅读了《离骚》、汉魏乐府及历代诗人佳作名篇,作诗2000余首。明崇祯十一年(1638),19岁的王夫之到长沙岳麓书院读书,师从山长吴道行。他在这里饱览藏书,专注学问,为以后的学术思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吴道行教以湖湘家学,传授朱张之道,影响了王夫之的思想,形成了王夫之湖湘学统中济世救民的基本脉络。

  3 中国知识分子中稀有的人物

  崇祯十五年(1642),湖广提学佥事高世泰在衡州主持岁试,列王夫之文章为一等,评价他的文章有“忠义肝胆”“情见乎辞”。之后,他和伯兄王介之一起赴武昌参加乡试,兄弟二人同科中举,王夫之得第五名。由于李自成义军南下,时局大乱,他们始终未能到京师参加会试。

  明亡后,清顺治五年(1648)十月,王夫之联络同窗好友管嗣裘、夏汝弼和僧人性翰,在南岳方广寺举兵抗清。由于事机不密,义军被充当清廷鹰犬的湘潭人尹长民击破,王夫之只好逃往广东肇庆,投奔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因反对权奸王化澄几陷大狱。至桂林依瞿式耜,桂林陷没,瞿式耜殉难,乃决心隐遁,辗转湘南以及郴、永、涟、邵间,窜身瑶洞,伏处深山,甚至变姓名为瑶人以避世。顺治十四年回到南岳续梦庵。十七年(1678)迁居衡阳县曲兰茱萸塘,初造小室名败叶庐,次筑观生居,再徙石船山下,去观生居二里许,筑草堂而居,自署“湘西草堂”,在此著述100余种,400余卷,近800万字,《四库全书》录6种,存目2种。

  王夫之是一个孤高耿介的人,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稀有的人物。在石船山下著书立说伊始,他用一种倔强执拗的方式,与清廷作最后的道德抵抗。不管天晴下雨,他都要戴斗笠、登木屐出门,以示“头不顶清朝的天,脚不踏清朝的地”。清政府仰慕他的学识,曾派专人拜访这位大学者,敦请出仕。他坚持认为自己是明朝遗臣,拒不做清朝的官,贴出门联:“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并“完发以终”(始终未剃发)。

  王夫之学问博大精深,气势恢宏,治经、评史、说子、议政、论诗,在众多领域均有建树,其中许多学术成就,从整个中国思想史和世界思想史的角度看,都有着前无古人的创见和贡献。他的经世致用哲学观,结束了宋明理学空谈心学、性理、不切实际的学风,开创了理学与经世致用结合的新的务实学风,是湖湘文化的一大转折点。康熙三十一年(1692)农历正月初二,王夫之逝世于石船山下的湘西草堂,终年74岁,葬衡阳县曲兰乡船山村虎形山麓,遗命其子王攽、王敔以“明遗臣行人王夫之字而农”(现在的墓碑上是“伟大思想家王而农先生之墓”)刊其墓碑,自题铭曰:“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幸全归于兹邱,故衔恤以永世。”并作《绝笔诗》曰:“荒郊三径绝,亡国一臣孤。霜雪留双鬓,飘零忆五湖。差足酬清夜,人间一字无。”

  4 船山学说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底色

  天崩地裂的朝代剧变,铸就了王夫之高尚而坚强的爱国人格,也激荡出其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他一生以“六经责我开生面”自期自许,为传统学术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许多历史性的总结和创造性的贡献,努力开创了古代哲学的新纪元。清初学者刘献廷评价他:“其学无所不窥,于六经皆有发明,洞庭之南,天地之气,圣贤学脉,仅此一线耳。”

  王夫之的著作在清朝前期200年“若存若没,湮塞不行”。第一个对王夫之作出正面肯定的清廷高官是道咸年间士林领袖祁寯藻。他任湖南学政期间数度巡视衡州府,应邀为衡阳船山祠撰联:“气凌衡岳九千丈;心托离骚廿五篇。”湖南人中第一个高度评价王夫之的,是时任两江总督、湖湘经世学派领袖陶澍,他应湖湘著名学者新化邓显鹤之请,为湘西草堂题“衡岳仰止”匾,撰联颂曰:“天下士非一乡之士;人伦师亦百世之师。”

  道光二十二年(1842),由王夫之六世孙王承佺交付邓显鹤校阅、邹汉勋编辑、刊刻《船山遗书》,计18种,150卷,并编撰了《船山遗书目录》,第一次把王夫之提到与顾炎武、黄宗羲、李颙等明清之际哲学家相颉颃的地位,夫之之学开始得到有识之士的关注。

  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一支军队会和一门学问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曾国藩统率的湘军例外。不但他本人手不释卷地研读船山学说,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以求治国用兵之道。湘军的高层将领中也弥漫着浓郁的王学氛围,同治四年(1865)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在金陵设局刻竣《船山遗书》,共收著作56种,322卷,船山学说受到全国尤其是大湖之南士人的高度尊崇,对近代湖南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湖湘文化的重要底色。

  湘籍著名经世派学者、中国首任驻外公使郭嵩焘倡建岳麓书院船山祠。光绪四年(1878),衡阳县令张宪和为崇祀乡贤王夫之,在王衙坪王氏宗祠始建船山书院,是中国最早以“船山”命名的书院。光绪十七年(1891),衡州知府窦世德根据彭玉麟生前遗愿,礼聘湘学泰斗、天下第一才子王闿运出任船山书院山长,很快使之成为晚清中国十大书院。梁启超指出:“近世的曾文正、胡文忠都受他的熏陶,最近的谭嗣同、黄兴亦都受他的影响。清末民初之际,知识阶级没有不知道王夫之的人,并且有许多青年,作很热心的研究,亦可谓潜德幽光,久而愈昌了。”辛亥革命(1911)以后,刘人熙等在长沙曾国藩祠创办船山学社,发行《船山学报》,产生了很大影响。1921年,毛泽东、何叔衡在此创办湖南自修大学,毛泽东称赞王夫之“开一代风气之先”,“对湖南学风有着巨大的影响”(美国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

  船山学现在已经成了一门显学,不仅在中国,日本、新加坡、韩国都有研究船山学说的机构和专家学者,美国、俄罗斯和欧洲各国都有船山论著、诗文译本,王夫之的学术遗产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思想财富。1985年,美国哲学社会科学界评出古今八大哲学家,其中四位唯物主义哲学家依次是:德谟克利特、王夫之、费尔巴哈、马克思。美国著名学者裴士锋的《湖南人与现代中国》一书称王夫之是湖南人的精神领袖。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张岱年称王夫之是“中国古典哲学唯物主义的最高峰”。美国学者A·H·布莱克说:“对于那些寻找哲学根源和现代观点、现代思想来源的人来说,王夫之可以说是空前未有地受到注意。”

  (作者系衡阳市湖湘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