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毕飞宇:亲上全民阅读《小说课》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邓琼 编辑:李子璇 2017-03-19 13:44:59
时刻新闻
—分享—

  今年2月,茅盾文学奖得主毕飞宇推出了自己的最新作品《小说课》,引起了文坛及社会读者的极大关注。该书辑录了毕飞宇在南京大学等高校课堂上与学生谈小说的讲稿,所谈论的小说皆为古今中外名著经典,既有《聊斋志异》《水浒传》《红楼梦》,也有哈代、海明威、奈保尔乃至霍金等人的作品。作家有意识地避免了学院派的传统方法,而是从一个成熟作家的积累与实践出发,极具代入感地挖掘每一部小说的魅力。

  1

  该书部分篇章结集于2015年《钟山》上的毕飞宇专栏,这是他的第一个专栏。毕飞宇说,他原本惧怕专栏,“那种倒计时的日子我一天也不想过”,可是这一次之所以愿意接受这种形式,是因为2013年他在南京大学做了一系列谈小说的讲座。“我有了一些讲稿,手里有粮,心里就不慌”。

  毕飞宇说,这本《小说课》是一个“扬长避短”的产物。因为“在学术这个层面,我差得很远,就实践而言,我积累了一些经验”。因此,他表示书中可能许多说法不一定正确,因为他的结论并不是靠逻辑分析,而是出于一个小说家的直觉。直觉可以抵达逻辑达不到的地方,也有可能带来误判。好在小说是开放的,所以他一直鼓励听讲的同学们的独立性,在南大,他差不多每一次都要提醒在场的学生,“你随时可以打断我的话,谈谈你的看法”。

  写作是精神上的活动,再高级的精神活动都会有一个思维的进程问题。毕飞宇把这个思维的进程命名为“石头”。他说自己在小说课上的工作就是找到这些石头,让同学们和石头近距离地接触,最好能摸摸。

  2

  在书中,毕飞宇的重点是文本分析,假设的接受对象是渴望写作的年轻人。他采取实践的分析方法,就是想告诉年轻人,人家是怎么做的,人家是如何把“事件”或“人物”提升到“好小说”那个高度的。毕飞宇说,“我做实践分析相对来说要顺手一些,毕竟写了那么多年了,有些东西是感同身受的”。

  他在《后记》里这样自陈:作品是作家写的,一个人要成为一个作家,从“构成”这个角度来说到底需要哪些要素,这个也没有固定的说法。“国际上”通行的说法是,性格、智商、直觉和逻辑。我在讲解小说的时候,大部分时候围绕的就是作家四要素。它是不是合适?我不知道。我所知道的是,它也许比“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更接近小说。是的,我渴望年轻人更接近一些。拿着望远镜去阅读小说,我们很可能什么都看不见。

  3

  《小说课》也是南京大学教授丁帆与苏州大学教授王尧主编的“大家读大家”丛书中推出的第一部作品。这套丛书有两层涵义:“邀请当今的人文大家(包括著名作家)深入浅出地解读中外大家的名作;让大家(普通阅读者)来共同分享大家(在某个领域内的专家)的阅读经验”。

  丁帆、王尧评价道:“作为作家的毕飞宇教授的作品分析,更具有形下的感悟与顿悟的细节分析能力,在上升到形上的理论层面时,也不用生硬的理论术语概括,而是用具有毛茸茸质感的生动鲜活的生活语言解剖经典,在审美愉悦中达到人文素养的教化之目的。”毕飞宇的《小说课》很好地实现了这套丛书的目标:使阅读成为一件生动有趣的事。

  试读

  施耐庵的小说很实,他依仗的是逻辑。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小说比逻辑要广阔得多,小说可以是逻辑的,可以是不逻辑的,甚至于,可以是反逻辑的。曹雪芹就是这样,在许多地方,《红楼梦》就非常反逻辑。因为反逻辑,曹雪芹的描写往往很虚。有时候,你从具体的描写对象上反而看不到作者想表达的真实内容,你要从“飞白”——也就是没有写到的地方去看。所谓“真事隐去、假语存焉”就是这个道理。好,我们还是来谈“走”路,看看曹雪芹老先生在描写“走”的时候是如何反逻辑的。

  《“走”与“走”——小说内部的逻辑与反逻辑》

  我真正想说的是另一件事,一个真实的小故事。就在前几天,一位朋友看了我在《钟山》上的专栏,特地给我打来了一个电话。他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你把别人的小说分析得那么仔细,虽然听上去蛮有道理,但是,你怎么知道作者是怎么想的?你确定作者这样写就一定是这样想的么?

  我不确定。作者是怎么想的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不关心作者,我只是阅读文本。

  为了证明我的观点,我补充说,——我也是写小说的,每年都有许多论文在研究我的作品,如果那些论文只是证明“毕飞宇这么写是因为毕飞宇确实就是这么想的”,那么,文学研究这件事就该移交到刑警大队,警察可以通过审讯作者来替代文学批评。常识是,没有一个警察会这么干;没有一个作家会在文学审讯的记录上签字。

  小说是公器。阅读小说和研究小说从来就不是为了印证作者,相反,好作品的价值在激励想象,在激励认知。仅仅从这个意义上说,杰出的文本是大于作家的。读者的阅读超越了作家,是读者的福,更是作者的福。只有少数的读者和更加少数的作者可以享受这样的福。

  所以,关于《项链》,我依然有话要说。我所说的这些莫泊桑也许想过,也许从来就没有想过。

  《两条项链——小说内部的制衡和反制衡》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