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修己安人——我读<论语>》篇目10:乡党|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 编辑:李子璇 2017-03-24 11:37:51
时刻新闻
—分享—

  《乡党》主要记述孔子的行为举止和仪表,从日常饮食起居、与家乡父老邻里交往到朝廷庙堂活动都有记载,反映夫子时时处处守礼崇仁,谦虚谨慎。

  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

  【原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解读】这是夫子讲食品卫生的,讲的是一些饮食的注意事项,很有食品卫生的科学道理。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是文章起题的一句话,可惜历来被人误读。“粮食不嫌舂得精白,鱼肉不嫌做得精细”,好像夫子生活很追求奢侈。其实本意是“食不在精,脍不在细,关键是饮食要讲卫生”。接下来就仔细地分述了食品卫生的要求。读《论语》理解孔子,要把握两点。一是要把握夫子之道,一以贯之。孔夫子一贯不追求居食的奢侈,他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学而第一》)还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第四》)并且很乐于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的生活。粗粮为食,冷水当饮,乐在其中。这样的孔子怎么会追求奢侈的生活,“粮食舂得越精白越好,鱼肉做得越精细越好”呢?

  二是读孔子的讲话,要看他的语境,要把一句话完整地理解,抓住其中心思想。这一句接下来是哪些粮食不能吃、哪些鱼不能吃、哪些肉不能吃,食不可多、酒不可醉等等。另外在孔子的语境中,“不厌”还出现在“学而不厌”(《述而第七》)中,不厌是不满足。因此,我解读这一章为:“食不在(不满足于)精,脍不在(不满足于)细。关键在讲究食品卫生。”

  饐(yì)而餲(ài):食物久放而变了馊味。馁:鱼腐烂。失饪:烹调不当。不时:不当时,指存放过久或不是新鲜时令食品。割不正:大概是指切割鱼肉有一定的规矩,切割有违规矩就是违礼。也可能就是平素说的切得不干净不利索。胜食气:吃超量。

  食不在精,脍不在细(关键是讲究食品卫生)。食物放久了变了馊味,不能吃;鱼腐败了,肉变质了,不能吃;食物颜色不正常,有了气味,可能是变质了,不能吃;没有烹饪或者烹饪不当不能吃;食品存放过久,不当时令,不新鲜,不能吃;肉切得不干净不利索,吃起来不放心,不能吃;调味品放得不适当,不能吃。

  宴席上肉食虽然丰盛,但不要吃过量。

  酒可不限量,却不能喝醉而失态失礼。

  街市上不正规的店铺买来的酒和肉脯(卤肉类)不能吃。鱼肉加点姜可以吃,不要多吃。

  参加大的祭祀活动分得的熟肉,不能过夜,过夜了不能吃。自家祭祖的熟肉,最多只能存三天,过了三天便不能吃了。

  当你完整地读完这章后,一定会明白,孔子是在讲食品的卫生常识,而不是挑食奢侈。大哉夫子,博学多才。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