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张悦然:在众多身份中最喜欢当“写作者”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黄岚 马可歆 编辑:李子璇 2017-04-04 10:36:05
时刻新闻
—分享—

张悦然。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燕、杨耀烨

  去年年底,张悦然推出了个人创作生涯中最新一部长篇小说《茧》,这部小说距离上一部长篇小说《誓鸟》出版已经过去十年。张悦然说,过度的表达其实是对青春的一种透支,她想按照自己内心的节奏来写作,所以就慢了下来,没想到过了那么久。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岚 实习生马可歆

  反叛的青春不失为一种成人礼

  在《茧》的书封上,印着一句意味深长的句子——真正的爱,是明白爱你有多困难,还选择爱你;真正的成长,是知道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在《茧》里,不但有很多作者张悦然的个人经验,也有很多她童年的细节。莫言曾说,张悦然小说的价值在于,记录了敏感而忧伤的少年们的心理成长轨迹,透射出与这个年龄的心力极为相称的真实。

  成长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必经的过程。而叛逆的青春文学在青少年中很流行,由张悦然主编的《鲤》杂志,在中国内地开创了“主题书”这一全新的出版物概念。在这一系列丛书中,每本书都有自己的主题,有“嫉妒”、“孤独”、“谎言”、“上瘾”等不同的情绪,也有“一间不属于自己的房间”、“不工作的理想生活”等社会性的话题。

  在过去的采访中,张悦然曾多次强调青春中应有反叛精神,在最新作品《茧》中,我们也看到了有爱、有恨、有决绝。青春真的需要反叛吗?她莞尔一笑,说自己所说的是小说中的人物,是文学。“我的小说中写到了几个主人公走过青春的方式,我觉得他们的方式是有对抗性和反叛精神的,我认为这种对抗性和反叛精神在青春里非常重要,有点成人礼的感觉。但其实说到本人或者生活中,它并不是一种生活的演习方式。”

  回看张悦然这些年的经历——加入作家协会,成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讲师——这并不是安逸和循规蹈矩,坚持自己对文学的追求才是最大的“叛逆”。她说,“作为老师我也不想做学生的榜样,或者让学生朝着我的方向去努力。在我教书的过程中,如果文学能在他们的生命里停留更长的时间,才是我作为老师最大的期盼。”

  写自己相信的、在乎的东西

  什么样的作品才会俘虏读者的心,张悦然说自己从来不会去考虑这个问题。“至少我是不会改变自己去写讨好市场的内容,完全不会。”张悦然说,“我认为作家并不能选择自己所写的东西。”她认为,作家自身的性格和本身的风格,决定了他写出来的东西是什么样的。“写自己相信的东西,写自己真正关心和在乎的东西,这样读者才会相信。当你遵循这些选择的时候,一定能够找到某种回应的声音,不管是多还是少。”对于她来说,从来不担心没有回应的声音,至于声音多还是少,她并不是很在意。

  不在乎销量,也不在乎评价,对于张悦然来说,作品能找到喜欢它的读者就是最好的效应,这个过程让作者和读者之间建立桥梁,这个过程也是最牢固的。“作品问世以后它就像一个独立的生命,离开了你和你就没有关系了,所以我对它没有太高的期望,因为它作为独立的生命有自己的命运和起伏。这个过程是它自己的过程,如果说我有什么期望的话,希望多年以后我回头去看,会少一些遗憾,这也就是《茧》这部作品我写了这么长时间也反复修改的原因。”

  张悦然说,在众多身份中,自己最喜欢“写作者”的身份,除却那些如读者交流会、签售之类的活动,她最喜欢“作家”的部分其实就是思考,去成为坐在写字台前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的“那个人”。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