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圣人”周敦颐 官清赢得梦魂安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范亚湘 编辑:李子璇 2017-04-09 10:19:30
时刻新闻
—分享—

濂溪故里的马头墙。

濂溪故里牌坊。

濂溪故里的马头墙。

“孔孟后一人”,全国仅此一处。

周敦颐画像。本版图片均为道县文物局提供

  长沙晚报记者 范亚湘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岳麓书院大门口的这副对联闻名遐迩,而当进到书院文庙,“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悬挂在大成殿右侧廊屋的廊柱上的这副对联同样引人关注。这个“濂溪一脉”,道的正是“湘学学统”宗师周敦颐。今年是宋朝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诞辰1000周年,这位从道县山旮旯里走出来的儒学大师的思想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人们。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许多人知道周敦颐,因小时在课本中读过《爱莲说》,但对这位位湘籍大师的思想,我们了解多少呢?

  梁绍辉所著《周敦颐评传》里说:“生于湖南边陲之地,学不由名师,官不过知府,著作字不满三千,所在又多边远障塞之处……”一辈子没遇到过什么奇缘,没经历过什么惊涛骇浪,也没有生活在历史重要的拐点上,可是,为什么偏偏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平凡的周敦颐,成为了继孔、孟之后的“圣人”?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就特别点赞周敦颐等六位湖南籍思想家。

  做人:以“拙”为荣,以“巧”为耻

  “光风霁月”这个比喻人品高洁,胸襟开阔的成语流传了近千年。原来,这是宋代大词人黄庭坚专门为周敦颐所写,他在其《豫章集·濂溪诗序》云:“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舂陵”是秦汉时期道县的称谓,茂叔是周敦颐的字。

  凭什么说周敦颐的人品就像雨过天晴时万物那样明净?

  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周敦颐出生在道县,后来,因为父亲故世,15岁的周敦颐只好随着母亲投奔在东京汴梁为官的舅舅郑向,并跟随舅舅研习儒家之道。郑向很是器重这个聪慧的外侄,把朝廷给其恩荫做官的名额没给儿子,而是给了周敦颐。从此,周敦颐走入了社会,到江西的分宁县(今贵溪)做了一个主簿。

  《宋史·周敦颐传》说,其时,分宁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吏不如也!”因这次判决有功,周敦颐被调任福建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在南安,有个囚犯因为开罪了一位大官而等待判决,偏偏姓王的转运使是一个爱献媚的人,欲判这个囚犯重刑,以此讨好上级。周敦颐和王转运使争辩,王转运使压根就听不进去。周敦颐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周敦颐扔下象征官吏的笏板拂袖而去,这下把王转运使惊得目瞪口呆,那个囚犯也保住了身家性命。

  周敦颐为保住一个素昧平生的囚犯的性命连官都可以不要,他有多么耿介!

  周敦颐素来惜墨,仅仅凭《太极图说》《通书》和20多首诗,外加几篇散文总计3000来字,开创了一门学说,并被称为“自孔孟之后第一人”。他曾经撰写了一篇《拙赋》,加上序亦只有66个字:“或谓予曰:‘人谓子拙。’予曰:‘巧,窃所耻也,且患世多巧也。’喜而赋之曰: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呜呼!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

  在《拙赋》里,周敦颐所指的巧,是其虚伪、不诚实的一面;所指的拙,则是真诚谦虚、实事求是的一面。他从四个方面,将“巧者”与“拙者”进行了对比:在思维上,巧者花言巧语,千方百计吸引人们的眼球,而拙者忠厚老实,无需多言,信守“沉默是金”;在行为上,巧者煞费苦心,投机钻营,活得很累。而拙者没有私心杂念,处世泰然,用不着阿谀逢迎,活得自在、坦然;在道德上,巧者损人利己,损公肥私,是地地道道的“贼者”,而拙者正大光明,严于律己,是社会所推崇的“德者”。最终,巧者因多行不义必自毙,必然呈现凶险之像;而拙者无欲则刚,问心无愧,自然呈现吉祥之像。

  “这是周敦颐人品的真实写照。”湖南省濂溪学研究会会长、湖南科技学院国学院院长张京华教授告诉记者,周敦颐的一生,就像一朵盛开的莲花,真的如《拙赋》里写的那样,以“拙”为荣,以“巧”为耻!

  做官:“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

  被誉为研究湖湘学派的先锋人物、深圳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王立新教授认为,周敦颐没有赶上历史的大风大浪,可是在他的一生也经历小波澜,“从这些小波澜里也可窥周敦颐的为人之道、为官之道”。

  王立新讲了两个小故事。

  周敦颐35岁那年在南昌做知县时,突然晕死了过去,亲朋好友都以为他“过世”了,前来料理后事。在整理“遗物”时,人们“视其家”,发现周敦颐“留下”的“服御之物,只做一筐,钱不满百”。周敦颐“生前”好友潘兴嗣看了以后感慨道:“其廉士也!”

  周敦颐这次没有死,过了一天一夜,他又醒过来了。这之后,他回到湖南任汝城县令。

  汝城人看到这位县太爷随身的物品竟然只有一个高四尺、宽五尺的木柜就十分好奇,有胆大的人贸然拉开衣柜,发现里面除了存放一些衣物、书籍和文件外,“无多余物件”。对此,黄庭坚的评价曰:“闻茂叔之风犹足律贪。”

  做官做到这个分上,不觉得苦吗?周敦颐不但不觉得苦,反而还乐此不疲。

  49岁那年,周敦颐任永州通判。这离故乡很近了,七大姑八大姨的闻之后,纷纷前来找他办事。“有的人自己廉洁,但是朋友所求帮忙办事逃不过去,但周敦颐不是的,他是‘黑脸包公’,一律回绝。”后来找的人多了,周敦颐写了一首诗交给他的侄儿,嘱咐侄儿好好地在家族中传阅。

  “这首诗的题目叫《任所寄乡关故旧》,开篇就说:‘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我生下来就是这副德性,在官场这么多年也没改变我的行为方式,想让我这个‘儒酸’屈服根本就不可能!历来儒雅的周敦颐用‘老子’二字写诗是第一次,这足以说明周敦颐已经对族人前来找他办事甚是烦恼了!”不过,还没完,周敦颐接下来写道:“停杯厌饮香醪味,举箸常餐淡菜盘。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

  用现在的话说,大不了我周敦颐这个“儒酸”不去饮什么高档酒,吃点乡里土菜有什么不好?但是,多少大小事情压在我周敦颐身上都不觉得劳累、繁琐,为什么?就因为“官清赢得梦魂安”!

  后来,周敦颐出任广南东路刑狱,主官法令,“差不多相当于省里二把手的样子”。不到两年的时间,周敦颐就走遍了广东的山山水水。岭南地区瘴疠之气严重,也就因为周敦颐太“过于玩命”,不幸染上了瘴疠之病,只好告病回到庐山脚下的濂溪书院休养。“到了庐山脚下之后,周敦颐种莲花,读书、做学问,过着圣贤般境界的生活。”遗憾的是,两年后,57岁的周敦颐病故了,临死前,周敦颐写了一首诗:“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

  “像周敦颐这样做人、做官的思想品质,可以说只要我们人类存在,都是效仿的楷模,只是我们不一定能达得到。”王立新不无感叹地说。

  做学问:“无极而太极”五个字奠定鼻祖地位

  说到周敦颐的学问,张京华自称为“晚辈妄议”。他说,周敦颐《太极图说》这部著作,如果比较精确的解释应该叫做“无极图说”,因为它的重点是在“无极”上,虽然是沿着《易经》说下来了,但是“无极而太极”,“周敦颐对儒学的贡献是在这个‘无极’上”。

  周敦颐的重要学术著作《太极图说》200多字,第一句话就说:“无极而太极。”周敦颐这里说了两个概念,“一个‘而’字把这两个概念连接了起来,可以说,就因为这一句话,使得周敦颐成为了宋朝儒家理学的一代开山鼻祖!”张京华认为,“无极而太极”最为关键的其实就一个字,即“而”。“无极是一个概念,它是要解释宇宙万物的来源,太极是另一个概念,是要解释宇宙万物的存在,这中间是一个‘而即若’的关系,无极本身就是无极,太极本身就是太极,但是无极也是太极,太极又是无极。两者之间是一回事,但还要分开说,分开说还要知道是一回事,这是一个哲学上的抽象思辨,就因为一个‘而’字有了哲学上的重大突破。”

  张京华进一步解释说,太极就是大极,大极就是大有,最大的有就是无所不有,无所不有就无所未有,无所未有就是无有,所以大有就是大无,绝对的有就是绝对的无,只有绝对的无才能产生、演化出无限的有,这是宇宙发展的一个原理。在周敦颐之前,《易经》的结构里是没有“无”一说,而《太极图说》的结构里有了“无”,所以说,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弥补了《易经》的一个空白。“《易经》是一个‘阴阳’的学问,而《太极图说》将之转变成了一个‘有无’的学问,阴阳是相对概念,有无是绝对概念,所以这个哲学的突破使得儒家思想在孔、孟千年以后有了一个新的高度,儒家的哲学体系、思想体系更加完备。正因为此,儒家思想才能够继续发挥它的精神活力,影响整个人类的进程!”

  岳麓书院国学研究院院长朱汉民教授说得更通俗易懂,他说:“2500年前,孔子告诫士人,应该做一个承担社会责任、文化使命的士君子。1000年前,周敦颐鼓励士人,做士君子是立人极的人格追求目标,也是成太极的宇宙完成过程。”

  千年过去,看似周敦颐和我们今天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他的思想已经融入了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无时不在。有一种东西,“听之而不闻,视之而不见,搏之而不得”,但这种东西却又无所不在,这种东西便是“道”,道就是一种悟,也叫做“理”即一种规律;还叫做“性”,性就是一种本原即“心”,心就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体认。周敦颐的思想告诉人们,作为一个真实的人可以以生命去体验的道理!

  在湖南的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圣人”的就是周敦颐。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称为“圣人”的,周敦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是因为他开创的宋明理学给儒学重新注入了活力,使儒学得以继续指引中国人的文明历程,张京华说:“同时,开创了一个思想可以自我更新、文明可以复兴再造的模式,是中国人文化自信最好的佐证!”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老范

  记得第一次去道县濂溪故里参观正是仲春。

  濂溪明净而澄澈,如茵的水草随着汩汩溪流而律动,像曼妙的杨柳,依依袅袅、娇柔旖旎。水草之间,不时有灰黑或青黛的小鱼出没,鼓出的两只小眼睛警惕地盯着前方,时急游急蹿,时悠闲淡然。若是听到声响或是看到人走近,倏地一转身就钻进了繁密的水草丛中,同时,水面也会因为水草的搅动而泛起一片涟漪,碧水微澜,水趣盎然。

  溪水旁有几株遮天蔽日的樟树,粗大的树根裸露在外面,相互盘错。笔直的树干苍劲挺拔,茂盛的树叶郁郁葱葱,轻风吹过,发出一阵簌簌的响声。有几个老人面朝溪水坐在树根上,见有陌生人来,漫不经心地转过头来打量一番,片刻,又将目光转移到溪水另一边那一片开阔的田野上,安静地享受着那份清闲。

  我不知道会不会因为我们的到来而打破濂溪故里的宁静?或许我们根本就不应该来这里,即使都是怀揣一颗虔诚的心去寻觅那位大儒的踪迹,但我仍然深感不安,战战兢兢,生怕趵趵的脚步声和满不在乎的嘻嘻哈哈亵渎了儒雅的濂溪。

  近千年前,一位信古好义、囊锥露颖的少年深情地注视了一眼屋前池塘中才露尖尖角的小荷,迈着沉重的步伐离开了濂溪故里,开始了他在外歠菽饮水式的求知、著书和讲学生涯。这位少年就是后来成为理学开山鼻祖、也是将世界本原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肇始者周敦颐。

  发源于都庞岭东侧的濂溪古称营水,虽然水量小、河道浅,但淙淙溪水常年不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在濂溪故里那垄绿油油的秧苗之中,有一口不大的荷塘。据说,幼小的周敦颐曾经在这个池塘亲植莲藕,每至盛夏,灼灼荷花随风飘逸,清香袭人。即使荷叶还没露出水面,伫立在荷塘边,我仿佛看到一位双瞳剪水、博学多才的少年正负笈其间参经悟道,他时而雍容雅步地踱来踱去,时而驻足凝视亭亭净植的莲花,轻声细语地自问道:“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话

  周敦颐凭什么“比肩孔孟”?

  记者:我对周敦颐的了解基本上还停留在《爱莲说》上。据我所知,周敦颐的哲学著作《太极图说》只有200多个字,《通书》的字数是《太极图说》的10倍左右,但两篇著作加起来也就3000来字,为什么会被后人推崇为“功在孔孟之间”的“圣人”?

  王立新:“无极而太极”,周敦颐这5个字看似就这么简单,但正因为他这个真言深邃,它不容易理解。好多人根本看不懂,所以周敦颐在1073年宋神宗熙宁六年过世以后,相当长的时间,至少是半个百年以内,没有人知道他是谁,即使他的著作有人在传。

  首先是湖湘学派的人认识到了周敦颐伟大的思想史价值。湖湘学派是整个南宋时期活跃在湖南地区的著名理学学派,它的创始人是福建崇安人胡安国,他首先倡导周敦颐,但是他没有认识到这么高的位置。那么,他的儿子是南宋初期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胡宏,又称为“五峰先生”,胡五峰年轻时就很有思想才华,他把周敦颐的《通书》编纂完了,他自己做了一个序。在这个序里面,他说:“周子启程氏兄弟以不传之妙,一回万古之光明,如日丽天,将为百世之利泽,如水行地。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 胡宏说周敦颐像太阳在天上,像江河在地上走,对人间和后世的恩惠该有多大?所以他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功绩,应该把周敦颐放在孔孟之间来看待!

  之后,胡五峰的弟子张栻也这样认识。张栻的朋友朱熹也是,当年,朱张会讲重要的科目之一就是关于周敦颐的讨论。因为湖湘学派的首先推崇,于是,大家都来研习周敦颐的书,后来有朱熹等人的推崇,力度也就越来越大。还有很多朝臣向朝廷上章,最后,宋宁宗给周敦颐赐元,宋理宗让周敦颐从祀孔子庙庭,这个不是宋朝一个朝代的,就是打宋朝以后,元明清还在继续推崇周敦颐,黄宗羲在《宋儒学案》里说:“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

  周敦颐为什么被称为“圣人”?

  记者:每次去道县濂溪故里参观,当一听说“圣人”二字,我便肃然起敬。我也读过一些“孔孟之道”,觉得像孔、孟那样能够称其为“圣人”的人为数并不多,为什么周敦颐被称为“圣人”?

  张京华:宋朝有一部非常好的正史著作《宋史》,《宋史》里面有《道学传》,这是最早给周敦颐正规评价的正史。为什么有道?其实我们说中国人,我们的列祖列宗,就是在上古时期,从我们今天的眼睛里看,那时候物质上是很贫乏的,但我们的列祖列宗从最早开始,就知道有一种东西非常重要,这种东西非常重要,又比较特殊,这个东西就是“道”。

  在古人眼里,“圣”字是有专门的特定含义。圣字的繁体字(聖)是从耳从口,就是说耳朵好、口好,就跟“聪明”一样,“圣”就是我们说的有睿智的意思。当一个人的聪明达到了又深又通的程度,能够给社会带来一种发明,其思想能够为社会、为人类带来一种贡献,这个人叫做圣人。

  的确,中国古代能够称得上贤人的人非常多,但圣人就不多,如果从头算起,可能伏羲要算一位,伏羲画八卦、造书契;炎帝神农氏种植五谷,应该是圣人;黄帝造衣裳,有种种发明,应该是圣人……再往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再往后是孔子、孟子……再往后1000多年没有了。大儒也就是醇儒,汉代董仲舒不是圣人,陆贾也不是,贾谊也不是,扬雄也不是,因为这些人都不够纯粹,不够完美。沿着他们的路可以走,他们做了很多贡献,但走着走着就会出现偏差,所以他们不够纯,不够纯不叫圣人。到了南北朝,陶渊明也不是,到了隋代,王通也不是,到了唐代,韩愈也不是。他们都只能算是贤人,都还不够圣人,不够完美、完善。只有到了北宋,到了周敦颐这,才又出现了他这个圣人。如果从伏羲算起,周敦颐是第13位圣人,从孔子算起是第3位圣人,从孔孟之后算起是第一位。按照《宋史》的说法,周敦颐还是承接孔孟的第一人,是一位圣人,所谓圣人,当然也不是很神秘的意思,更不是说有谁捧着他的意思,而是从他做的实际的贡献来看,谁有超人的本事,谁做了重大贡献,谁就是圣人!

  相关链接

  周敦颐(1017-1073年),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道县)人,因定居庐山时为纪念家乡而给住所旁的一条溪水命名为濂溪,并给自己的书屋命名为濂溪书堂并终老于庐山濂溪,所以号濂溪先生。

  曾任江南东道南康军刑狱。文学家、哲学家,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子全书》)。周敦颐在治学中,提出许多新问题,并作出新的论断,把儒学推进了一步。他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成为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南宋理宗时,诏从祀孔子庙堂,被后世称为继孔、孟之后又一“圣人”。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