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写文章,是一辈子的能力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禾刀 编辑:王嫣 2017-04-11 14:47:37
时刻新闻
—分享—

  《自在文章》 张大春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禾刀

  再过两个月,一年一度的高考将如期而至。每每此时,高考满分作文辅导教材便炙手可热,不过,寒窗学子越是渴望从作文“宝典”中找到高分作文捷径,便越会发现,如此寻找既可能于分数徒劳,亦可能于提高个人写作水平无甚裨益。

  有感于家中孩子苦于应试作文及语文教育,更长期受困于各种不假思索的空话、套话和口头语,宝岛著名作家张大春创作新书《文章自在》,以七十余篇演绎文章之道,既谈他对文章写作和当前语文教育的看法,剖析常人习焉不察的种种说话恶习,也示范各种写作技巧。同时征引苏洵、鲁迅、胡适、梁实秋等古今名家文章,进一步阐述文章妙趣、语言美好。

  张大春开篇便把文章分为两类,一类是初期为应付“功名”的作文,另一类则是后期的文学创作。在张大春看来,虽然我们说文无定法,但“考取功名”亦不能等闲视之,为此他借用“先考功名,再做学问”,委婉表达出对当前应试作文的某些无奈。这并非对文学工具化和势利化的委曲求全,权因在没有更好的遴选方式取而代之之前,现行的高考作文模式仍不失为甄别学生语文水平的次优手段。

  每年中考、高考,各地命题作文总会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虽然每年高考均会出现一些似乎闪闪发光的满分作文,但如果我们把文章这条线拉得更长一些,放到整个社会层面来看,会尴尬地发现,高考作文与优秀文学间缺乏明确的因果递进关系。不得不问的是,时下出版物看似卷帙浩繁,频创历史新高,但真正能够让人印象深刻的文学作品又有几本呢?

  前几年,莫言总算实现文学诺奖的“零突破”,但平心而论,莫言今天的文学高度,并非归功于当代教育体制。而在老一代文学家的背后,年轻作家在市场上看似所向披靡,风头正盛,但文学水准始终难以抵达上一代人的高度。或者说,新生代作家的作品更像是面向市场适销对路但贴着文学标签的商品,快产出与快消失是这类作品的两大矛盾特征。或正因此,张大春担心“在作文教育的熏染下,(学生)积习渐久,‘日后华文世界不会有好的作家出现’”。

  除了关注高考作文问题外,张大春在如何作文方面其实用了更多心血。南宋诗人陆游在《文章》一诗中有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诗人言说如此轻松,权因其本就诗才了得。相较而言,那些为作文“苦其心志”者,面对海量文字,常常苦思无门。就此,张大春指出,“文章是自主思想的训练,若不是一个人表达自我的热情相始终,那么,它在本质上就是造作虚假的。”言外之意,一篇文章如果与个人历练思想无法实现有机结合,纵使硬着头皮堆砌文字,也只能是牵强得连自己都不忍卒说。与其说这样的文章违心,不如说作者面对出题要求未能真正会意,徘徊于立题之外。

  张大春认为现在的孩子们“脑子里动词太少”。这一问题的出现,原因不在于孩子缺乏想象力,而是作为应试教育的受众,他们没有时间没有条件去参与更多生活体验,他们所获取的大多数,要么来自于老师要么来自于家长,二者方式异曲同工,那就是“填鸭式”灌输。换言之,在应试教育牵引下,现在的孩子不得不疲于应付题山文海,以穷尽心思琢磨出题老师用意为能事的现象早就司空见惯、见怪不怪。

  另一方面,我们常说,文如其人,其意大体是说文章往往体现了一个人的阅历、性格和思想。好比我们从李白的诗中可以读到洒脱恣意,从刘禹锡的诗中则会领略豪迈。如果文章千篇一律,纵使摘艳熏香也难避空洞无物,又何谈好文章?

  教育部门当然也看到了“学为考”模式所存积弊,近年也尝试作出了一些改革努力,比如高考作文题材要求越来越宽。不过,另一个问题正如同张大春所言,大部分的教育工作者并不写文章,但是所有的语文科教师都必须随时教作文、考作文、改作文。也就是说,寻找更能顺应文化发展规律的评价标准,这当是语文特别是作文教育改革的核心与关键所在。

  张大春说,“写文章,是一辈子的能力”,细嚼其意大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章是个人经验能力的积累与展现;二是学无止境,文学攀登之路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从这层意义上讲,我们要想写出能够流芳百世的滔滔雄文,最终还得跳出“功名”的羁绊,毕竟自古以来能够流传下来的文章鲜有源自科场。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