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百多年前 走向世界的前贤们在看些什么?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夏一娴 编辑:李子璇 2017-04-23 10:51:31
时刻新闻
—分享—

  夏一娴

  清乾隆年间,18岁的广东梅州靓仔谢清高,随打工的船到达海南,不慎遭遇海难,所幸他被一艘途经的外国商船救起,于是小谢就随船帮工长达14年,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他漫游了海中诸国。谢清高是个有心人,所到之处,他都用心记下当地的地形地貌、贸易往来、风土人情、技术革新等等。后来他眼睛出了问题,成了盲人。1820年,他的老乡、举人杨炳南根据他的口述和笔记,整理出《海录》,这本书实际上成了中国人讲述西方世界的第一部著作,谢清高也被称为中国的“马可波罗”。

  经过重新编辑整理的《海录》,已收录到岳麓书社最新出版的《走向世界丛书》续编65种。

  《走向世界丛书》全部100种,选取的是1911年前中国人亲历东西方的各类记述,著名出版家钟叔河先生担任主编。丛书的编辑出版自然是一个浩繁的工程。从1980年8月,清人李圭《环游地球新录》上架,到1987年成功推出35种图书后出版搁浅,再到2012年重启,今年3月续编65种出齐上市,100种书,长跑了37年。

  这其中的各种酸甜苦辣,各种艰辛不易,已经有诸多表述,在此按下。

  今天正值世界读书日,我们就一起来翻翻这次续编中的部分书籍,看看,一百多年前,那些开眼看世界的人看到了什么?

  1

  追寻科技创新进步

  与《海录》口述者谢清高的传奇冒险经历不同,洋务运动时期,驻外人员是与世界交流的重要一环。当时能走出国门的,大部分是外交官如大使、参赞、领事馆随员、留学监督等。

  而洋务运动就是要师夷长技,中体西用。这些外交官员关注追寻西方国家的科技创新,就是他们肩负的履职使命。

  1872年,56岁的陈兰彬首任留美学生监督,1878年又首任驻美公使。《使美记略》中,他人老心不老,对留声机(1877年诞生)、电话、电灯、电梯、观光缆车等都充满了新奇。在纽约,陈兰彬曾参观书信馆(邮政局)、电报馆,还亲自发电报进行试验,惊叹“巧妙绝伦”。

  在续编65种中张德彝是一个重要作家,他是旗人,是满清培养的自己的“干部”,他八次出国,先后担任过德国、日本、英国驻外公使译官、参赞、大使,也写了八“述奇”。钟叔河先生说,张德彝写作上的一大特点就是“叙琐事不嫌累牍连篇”,他观察细致,写得详细,留下了详尽的史料。这次出版的《五述奇》记载了爱迪生新发明的留声机来德展览的事,也描述了德利风(telephone,电话)。

  李凤苞最初以船政留学生监督身份前往欧洲,后被任命为驻德使臣,留下《使德日记》一种。西方科技创新是李凤苞很在意的内容,譬如他去参观西们士哈尔士该电机厂,对该厂新创造的车站大报钟、火车行速表、火警表等产品的构成、性能、作用,都在日记中都做了详细记载和描述。

  如今,科技飞速发展,前贤们看到的那些早已被新科技取代,可他们的文字,却仍然具有鲜活的历史价值。钟叔河先生说,它们能告诉我们:现代文明并非一蹴而就,科学技术有其发展过程;人们今天即使已经能够攀登高峰,也无妨回顾一下先前在泥泞小路上留下的脚印。

  2

  开启中西文明对话

  在李凤苞的《使德日记》里,有一段与英国公使在维克多利亚戏园观剧的记载,李大使日记,描写了故事梗概和场景,却没有剧名,只是发出感慨,觉得与《牡丹亭》极似。也许这时的李大使突发去国怀乡之念,忘记写剧名了。

  初出国门的人,总是会不自觉地把在国外所见所闻和国内对比,中西文化交流之门就在这里开启。

  《欧游随笔》的作者钱德培,1877年考取出洋人员,前往德国做使署随员,在德生活长达7年。在他的随笔中发现一段有趣的文字,谈到中西医之辩。原来,钱德培在欧洲曾有过病痛,既看过西医,也用中医治疗。一番研究后,他提出了一个观点,“西医虽考究,仍需兼学中国脉理,以全其道;中医理法太奥,不妨兼学西医之法,以切实佐课虚之功,不必各执一是,务存畛域之见”,这是不是最早的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呢?

  曾任西班牙参赞的蔡钧写有《出洋琐记》,书中描述,蔡钧注重和当地人交往,他回国时,西班牙友人都挥泪相送;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人,即使到了国外,也不忘大谈孝悌忠信,连侯爵拉夫人都叹羡中国的“爱老怜贫、孝亲敬长”的美德。

  晚清这批走出国门的知识分子,大都抱有志在学习西方以自强的愿望。从他们的种种书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开眼看世界后的即时心态,聆听到早期中西文明的对话。

  3

  寻找实业救国理想

  这位叫蒋煦的无锡人目光远大,很不一般,他和前面所述的公派的外交人员不同,他1903年到欧洲游学,是自筹资金的,还写了一本《西游日记》。

  此次去欧洲之前,热心工艺制造的蒋煦已两次东渡日本,考察学习毛巾制造技术,回国后开办了毛巾厂,这次他去欧洲是学习玻璃制造技术。回国后他与朋友合办了武昌耀华玻璃厂,这家厂至今仍在生产玻璃,这是后话。《西游日记》详细记录了欧洲各种玻璃制造的流程、配料等,还对欧洲的纸张、肥皂甚至克虏伯厂的大炮等制造技术也做了较为详细的考察、记录。

  和蒋煦同样,不少出国考察人员,是带有特定任务的,比如严修。严修是南开系列学校的创始人,他在中国走向近现代化道路的问题上,选择了“教育救国”,希望通过教育开启民智、造就人才。1902年、1904年,严修先后两次赴日考察,考察中,他一天不落地留下了记录,形成了今天的《东游日记》。东游日记涉及面广,但最关心的还是教育,占日记的一半多,从幼稚园、小学、中学到大学,从女子学校、音乐学校到聋哑学校都在他的考察范围。回国后,严修积极推动新式教育的开展和新式学校的建设,在他的支持下,张伯苓创办了南开大学,南开系列学校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段佳话。

  今天,我们读一读这些看似平常的日记,想象一下一百多年前的中国社会,体会一下先贤们筚路蓝缕的艰辛,然后,再平心静气地反观现在,我们的走向世界之旅是否结束了呢?

  只眼抄书

  世界读书日前夕,很多明星成为了阅读推广者。中国少年偶像团体TFBOYS成员王源在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一档读书栏目朗读文学作品《彼得·潘》([英]詹姆斯·马修·巴利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4月版)的视频刷爆了朋友圈,并登上了微博热搜榜。下面是他朗读《彼得·潘》选段。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