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当呼吸化为空气》:与死神狭路相逢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胡瑞婷 编辑:王嫣 2017-04-25 11:05:11
时刻新闻
—分享—

《当呼吸化为空气》保罗·卡拉尼什著何雨珈译浙江文艺出版社

《当呼吸化为空气》保罗·卡拉尼什 著 何雨珈 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眼泪一颗一颗地落下来,是在读到第189页时,保罗用轻柔而坚定的声音,清楚明白地说:“我准备好了。”

  从日当正午的35岁壮年查出肺癌,到37岁离开人世,这段时间,保罗重返了工作岗位,完成医生生涯,获得教授资格,迎接女儿卡迪出生,思索了死亡的意义,完成了《当呼吸化为空气》……最终,他躺在曾经工作过的医院里,弥留之际,他说“准备好了”。

  保罗的妻子露西写道:“他的意思是:准备好撤除呼吸辅助设备,准备好注射吗啡,准备好去世了。”保罗说准备好,那就是,真的准备好了。

  1977年出生的保罗·卡拉尼什,在斯坦福大学获得了英语文学和人体生物学双学位,还在剑桥大学获得了医药哲学硕士学位,然后在耶鲁大学医学院继续深造,行医时还获得过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协会最高奖。查出肺癌之前,保罗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室,他还有个理财计划,未来一年收入会翻六倍,即将走上人生的巅峰。然而,肺癌让这一切都来了个急刹车。

  与死神狭路相逢,谁能够真的准备好了与之交手呢?

  迎接死亡是人生来就该承受的苦难,这是既定的命运。对于既定的命运,信念,并无太高的赢率。盲目乐观,和绝望放弃一样,都带有焦躁不安的气息。而《当呼吸化为空气》,是一本与死神同行的书,坦然真诚,又充满力量。

  肺癌确认后,保罗的生命节奏慢了下来。他开始回望,10岁时居家搬迁至亚利桑那州;在母亲的影响和熏陶下读了大量文学类的图书,并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斯坦福读书时,确定了人生的志向;为了成为神经外科医生,接受高强度近乎残忍的培训;与露西相爱,并进入婚姻;在行医的过程中,目睹太多的人与死神相遇或擦肩。

  其实,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对保罗,除了深深的遗憾,还有很多由衷地感动,感动于他有深爱的妻子、知心的朋友和并肩的同事。正是这些脉脉的温情,支撑着他,走过这一路与死神同行的时光。

  在自己基本上已经确认患上肺癌之前,保罗安排了去往纽约与几位大学的老朋友度假。正是在度假时,保罗第一次把“癌症”说出口,向好友袒露心扉,坦陈了最深的担忧。

  在确诊之后,面对深爱的妻子,他说“我需要你”;而他的妻子立即回应:“我永远不会离开你。”她用行动表明了对他的所有支持,陪他一起治疗,以及与他一起延展生命,而非等死,比如,生下卡迪。

  还有主治医生艾玛,正是她,鼓励保罗找到自己最看重的东西,并鼓励保罗重返医生岗位,拿到神经外科主治医生和教授的资格。

  以及保罗的家人,他的父母、兄弟,给了他稳定的爱和陪伴。他们一起过节,照顾卡迪,共同讨论保罗的病情。“保罗坐在轮椅上,抱着卡迪。他父亲在旁边看顾。他母亲和我坐在不远处的沙发上。保罗给卡迪唱歌,在膝头轻轻摇晃着她。她咧嘴大笑……”

  正是在这么多人、这么多爱的支持和鼓励下,保罗才有稳定的信心,与死神打交道的同时,完成工作,写下本书,拥抱所爱之人,并做足充分的准备,最终指向那句“我准备好了”。

  后记是保罗的妻子露西写的,记录了保罗生命最后的时光,以及保罗去世后的一些葬礼安排。“保罗被安放进一个柳木棺椁,葬在圣克鲁斯山上一片田野的边缘,可以俯瞰太平洋和海岸线。”“保罗的坟茔朝西,越过大约八公里翠绿的山巅,与大海遥遥相望。他周围的山丘野草丛生,针叶树木繁茂,黄色大戟属漫山遍野。”

  全书至此接近尾声,我却想起了一首顾城的《墓床》,以及顾城曾经对死亡的思索,或许这些思索很多人都有过:“我在长大,时钟在身体里走,白色的灰在生长,……我想我可以再活一天,死放在明天就不用害怕,我锯木头,拉石灰,说话,不用逃跑,也不用道歉,不怕钟在身体里走,死放在明天,明天钟就会停下。一切都不用害怕。”

  通过保罗在人生尽头的回忆与感悟,你或许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明白最重要的是什么。(胡瑞婷)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