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美文|读雨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王丹 编辑:李子璇 2017-05-19 09:23:31
时刻新闻
—分享—

  王丹

  初夏,绿意开始在大地上蔓延,在水汪汪的田野里摇摆,在雾蒙蒙的树林里晕染,在淙淙流水的倒影中闪烁。但这雨说来就来,似乎对这座城市特别眷顾,却也催生了万物,一片勃勃生机。

  雨中,农人的目光里有对春种的欣喜与晴好的期盼;孩子的目光里有戏水时的酣畅淋漓与戏水后的小心翼翼。而我的目光,穿过窗台的绿,透过淅沥的雨,读懂了她的灵魂她的美,读懂了看雨话雨之人的缠绵情丝。

  杜甫观雨,于成都草堂,浣花溪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雨怎知时节?是有人的灵性,还是与春的约定?我想,该是诗人赋予了雨以生命。彼时,他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耕作于村野,与农人交往频繁,深知春雨于动植物的意义、于农民生计的意义,因而对春雨有一种亲切的浓情。即使“知时节”,雨也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潜”一“润”,没有华丽的出场,没有喧嚣的呼告,在沉沉夜幕中,悄然而来,润物无声。那轻盈的姿态没有逃过诗人洞幽显微、体物察情的目光。于是,即使彻夜无眠,也要与雨相偎,看那野径云黑,江船独明。我能想象,及至破晓,红湿花重,他该是怎样一种欣喜,又会生发出多少对默默奉献的雨的歌颂!盼雨,听雨,看雨,思雨……雨改变了万物的姿态,也改变了诗人的姿态。

  张志和驾舟西塞山西苕溪,遇渔人雨中垂钓,赋诗唱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纵然雨湿蓑衣又何妨?自有箬笠为天,任他斜风送爽。不见风波之患,只有白鹭纷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美。我始终相信,眼中看到的,就是心中的世界。这春江上的自在,钓钩上的洒脱,都是诗中悄然流露的自由情怀、自然情绪,让我不禁忘却那一蓑风雨的寒意,独见烟雨迷蒙的清新春景,感受诗人寄情山水“不须归”的高远冲澹、从容恬适、悠然洒脱。张志和读雨,是看破官场、泯灭仕念之后,浪迹江湖、超然尘埃之外的自白与向往。雨中垂钓,书写的是人生态度。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已逾花甲的陆游僵卧孤村,夜阑听雨,凄凉寂寞无心慨叹,慷慨豪言诉诸笔头。时值金人南侵,宋朝丢失大半壁江山,诗人主张对金作战而被罢官,独居乡村。失意之思、经历之悲、病体之痛、家国之愁交织在一起。然,即使山河破碎,家国如风雨飘摇,即使年老体衰,身体如风烛残灯,依然不忘“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我仿佛听见冬雨敲窗,那是疆场上出征作战的鼓点,声声敲击在诗人心头,于是便有梦中铁马冰河的豪迈,那一身戎装,战马昂扬,跨越北国冰封的河流,奋战沙场。是梦,而非梦,理想的真实在梦境中重现,这是一个爱国诗人最真挚的家国情怀的写照。

  雨,淅淅沥沥,不曾停歇,不知疲倦,打湿了行人的衣角,笼住了远处的高山。今时之雨,与千年前之雨,有何不同?同为自然之物,它在天地间循环往复,一贯的晶莹剔透,一贯的凉意袭人,只因看者不同,经历不同,时代不同,甚而一个人的阅读品位不同,雨,有了不同的寄托与意味。

  同样是雨,读雨之地不同,话雨之人不同,心境便不相同。雨丝连着亲情友情,读雨,即是读真情。就像这个下午,我捧着诗集,读雨,读诗,读人生,于是有了更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别样的情怀……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