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悔的信仰 激荡的青春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黎晓慧 编辑:李子璇 2017-05-19 09:39:23
时刻新闻
—分享—

  黎晓慧

  “既以身许党,应为党的事业牺牲,奈何因病行将逝世,未能战死沙场,真是憾事!孟雄,你要坚决斗争,直至胜利……你若续娶,要善待重九、小英两孩,使其健康成长,以继我志。”写下这让人唏嘘绝笔的是缪伯英,她是中共第一位女党员……

  20世纪70年代初,一位女知青在学习中共党史时发现了缪伯英的故事,感人的事迹和同为缪姓的亲切感让她从此记住了这位伟大的女性。30多年过后,这位当年女知青在利用业余时间牵头组织族人七修缪氏族谱的时候,意外发现了“缪伯英”这个名字。难道这就是中共第一位女党员缪伯英?敬仰和激动让她难以抑制自己的兴奋,她开始走访族里的老人,并因此聆听到更多关于缪伯英的故事,找寻到位于长沙县开慧乡枫树湾村的那处简陋的缪伯英同志故居……

  “我当宣传部部长那么多年,挖掘推介了那么多革命人物和红色纪念地,居然不知道中共第一位女党员是我们湖南长沙县人!这真是一大憾事!”德高望众的老领导站在故居前又一次发出感慨……

  ……

  在《青春·缪伯英》的写作和编辑出版过程中,我时常被深深地打动。我曾试想着用上面如许的一些方式来介绍我们的主人公——缪伯英,并希望每一种方式都能直击人心、让人感动,不为别的,只为让更多的人知道缪伯英、了解缪伯英。因此,当毛泽东文学院的王杏芬老师将完整的作品交付我们时,我不由发自内心地高兴:终于有了一本客观严谨、生动翔实介绍缪伯英一生的著作了。

  《青春·缪伯英》讲述的是中共第一位女党员的故事,涉及我党初创阶段的一些人和事,为严格遵循历史事实,作者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并多次与缪伯英亲属、相关研究机构和人员做深入交流。在占有大量史实的基础上,作者本着大处不虚、小处不拘的创作原则,对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行了提炼和升华。

  本书采用报告文学的写作手法,谋篇布局上注重前后呼应、悬念设置等各种技巧。如作品巧妙利用赭色玉石作为何孟雄与缪伯英相识、相知、相恋直至结为革命夫妻的媒介。又如,源于真实遗物的蓝色小闹钟、青色翻领大衣等前后呼应地出现,既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又强调和深化了绝不浪费青春时光、舍小家为大家等革命精神和崇高追求。

  《青春·缪伯英》主人公是一位女性,作者王杏芬老师也是一位女性,以女性的视角去体悟缪伯英的事迹和思想往往更贴切和真实。在文中,我们可以读到长辫子姑娘为同学两肋插刀的豪气,可以读到“桃哥”为教训经常欺负弟妹的“四麻雀”的聪慧,可以读到她与杨开慧的姐妹情深,可以读到她与何孟雄的志同道合和革命情谊,更可以读到她对父母、对弟妹、对儿女、对丈夫、对战友的无限深情。

  (作者系湖南人民出版社《青春·缪伯英》一书责任编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