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为识黄山真面目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顾建平 编辑:李子璇 2017-05-22 11:05:30
时刻新闻
—分享—

  我所了解的滋芜先生,是个笔墨中流出心血的真诚的文学写作者, 还是一位致力于美术事业的出版家、画家、学术研究专家。滋芜出生于安徽歙县,深受徽州文化熏陶,对故乡之地满怀深情。1999年我和滋芜同游歙县、黟县、黄山、千岛湖,他给我介绍徽州深厚的文化积淀、美妙的古建筑、壮丽的山河,如数家珍又语带自豪。

  这本滋芜新著《历代黄山图题画诗考释》,正是滋芜先生钟情文学、献身美术、热爱故乡这三种情感凝聚在一起的集中体现。

  黄山天下闻名,不必多说。黄山不仅是徽州的名胜、安徽的名片,它身上有太多的中国符号,正所谓“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中国画,尤其是水墨山水画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瑰宝。中国旧体诗词不仅文体上卓异于世界文学,其作品之多、成就之大也为罕见。绘画作品上的题画诗,更是直接地把诗和画结合起来。我们眼前这本书,可谓是黄山、中国诗、中国画的三宝结合。

  滋芜先生编辑、校勘、笺注这本书的意义和价值何在?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增进了我们对黄山的了解。中国画题款的作用:一是点题,二是叙述画作之本事,三是补画面之不足,四是抒发额外的情感。黄山千姿百态,春夏秋冬各有其态,阴晴晨昏、风雨雾霜雪各有其美。好山好水如美人,黄山也是一个神秘的美人,她的真面目也是不确定的,每个人只能看到她瞬间的美,画家也只能画出她瞬间的美。蒙娜丽莎的微笑,被称为永恒的微笑,实际上只是让这一刻永恒了。每一个画家心中、笔下都有自己的黄山,也都只画出黄山有限的面貌,画作与画作互相补充,这还不够,还需要用诗句对画作加以补充,后人对前人加以补充。此次考释的意义便在于此。

  其次是能给读者诸多文学启发。题黄山、咏黄山,实际上就是隔代人的同题创作。崔颢写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后人李白只能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同一题材,同一景致,画家别出心裁,争奇斗巧,诗人也是一样。这本考释中,有好几位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比如复古派前七子的代表人物李梦阳,清初诗坛的领袖人物王士祯等等。

  第三,考释还增进了我们对中国绘画史、中国绘画理论的了解。这些题画诗,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内容丰富的美术资料。石涛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和尚画家,他有一本《画语录》,提出著名的“一画论”,吴冠中先生曾有文章解析石涛的绘画理论。《历代黄山图题画诗考释》,收录了石涛多篇与黄山相关的题画诗,可以帮助我们更透彻理解他的绘画理论。

  这本书对当代书画家还有一点额外的启发,就是从事书画创作,要有文化底蕴,要有情怀。笔墨技法是一回事,内心境界是另一回事,所谓“笔墨意趣”“意在笔先”。同样的风景,不同的画家诗人的观感是不一样的,写出来、画出来的作品也各不相同、高下立判。唐代画家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石涛也说“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造化千变万化无穷无尽,我们的内心不能没有丘壑、没有泉源。

  现在的一些书画家急功近利,没有基本的文化修养,更缺乏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真切的认知,写起字来只是“宁静致远”“观海听涛”这些套话,或者几首被写烂了的古诗。像启功先生这样老一辈的书家,题的字会尽力符合受赠对象身份,甚至书写自拟的对联、自作诗。沈鹏先生不以大书法家为傲,而以诗人为荣。画家也一样,题款要得体,甚至要出彩,要懂点旧体诗词,甚至会写两句。画家要把书法写好,我第一次看到郭味蕖先生的画作,首先被他的题款书法所吸引。画家在自己的作品上写的书法如何,题的字句如何,是否得体,能否为画作添彩,是我们判别一个画家层次高下的重要标准。

  《历代黄山图题画诗考释》下了严谨、细致的功夫,对历代与黄山相关联的题画诗做了严格的选择、甄别、考证、笺释。为古文做注,要忠实于原文,不能自由发挥,考释者的才华是内敛的。滋芜先生历时五年,做成这一项工作,确是意义深远。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