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参透伟大头脑和心灵与神奇的种子——评陈启文长篇报告文学《袁隆平的世界》

来源:红网 作者:李炳银 编辑:李子璇 2017-06-13 12:00:08
时刻新闻
—分享—

陈启文的《袁隆平的世界》。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评论家李炳银

  袁隆平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人物,多少年来,有关他和他亲自主持研究并不断获取成功的杂交水稻的各种消息,汗牛充栋,有关袁隆平个人的访问记述也非常多。在这样的时候,再来面对袁隆平和他的人生事业、精神情感世界,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即使像陈启文这样已经具有丰富报告文学创作实践经验的作家,也感到“这是一次难度极大的写作”。但是,陈启文最后还是接受邀请承担了此次写作,这就使我们更加有了一种认真的期待。

  虽然袁隆平和杂交水稻的研究团队,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活动仍然在不断地释放着新的递进变化与消息,可在不少人看来,这些似乎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了。这种好像熟悉的陌生对象的存在,是一种带有某些疲劳接受成分的表现。可是,因为此前很多看似多样丰富的传递,它既没有真实充分地呈现袁隆平和杂交水稻的内在情形,也未能准确深入地解析围绕袁隆平和杂交水稻而存在的一些误解及偏颇等。因此,对于像袁隆平和杂交水稻科学研究这样的国际高端话题对象,非常需要一部真实深入追溯还原其原本面貌内容的作品。需要一部不只是在消息性地传递或传奇模范人物性的层面表达,而是在社会人生和内在科学学理深度上做生动叙述,足以与这个重大浑厚题材对象相匹配的壮伟的作品。很高兴,如今我们看到了陈启文的《袁隆平的世界》,这样深入渗透一颗伟大头脑和心灵及神奇稻种的非凡作品,终于使我对这个题材的报告文学写作的殷切期待得到了满足。

  《袁隆平的世界》,在现实观察采访和仔细地历史事实回溯叙述中,真实而简洁地还原了袁隆平作为一个中国社会人,在迄今87岁的人生岁月中所经历的复杂生活感受和艰辛事业道路。他虽然出身于一个自小并非底层普通的家庭,可因遭遇军阀混战,特别是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乱而经历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虽然说他最初将学习农学作为“第一志愿”,是因为儿时参观一个资本家的园艺场,产生太美好的印象,但坚定他在这条道路上一直坚忍不拔地走下来的内动力却是出于“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没有农民种田,就不能生存”这样稚性简单却也深刻地认识和后来多年经历与看到的严重饥饿情景,还由于母亲自小希望并要求他“博爱、诚实”的教育,由于抗日战争给他心里竖起的“要想不受别人欺侮,我们中国必须强大起来”及“让中国人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等人性及国家目标追求等。袁隆平一生为追求稻谷新品种而在漫长、艰苦卓绝和困难重重的道路上攀登,写下了从湘西雪峰山开始到走向世界的崎岖艰难和高伟壮举,也将他的人生信仰,精神情怀世界真实地镌刻在这样的道路上。《袁隆平的世界》在很多地方通过袁隆平的自身经历和人生故事细节,寻找他这些立生之本和精神情感的形成根源,对于我们认识袁隆平这个后来矢志不渝地不惧酷暑如同“刚果布”农民般活动于稻田、难顾家里老小,舍弃自我家庭担责奔波于四方,痴迷于杂交水稻研究,不断获得科学新成果,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米菩萨”“现世神农”等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根据。正是这些真实的社会人生内容,见识了袁隆平独特的人生道路和精神情感世界,感受到他鲜活形象的性格存在和丰富浓厚的内容存在。写出了袁隆平“这一个”人的经历性格,精神情感的“世界”,在真实人物的呈现和文学的表现方面,为历史和现实提供了足以令人感动和记忆的精彩形象,丰富了人们的社会历史信息记忆,也丰富了文学的人物形象创造。我相信,袁隆平因陈启文的这次真实书写,会同徐迟笔下的陈景润、黄宗英笔下的徐凤翔、理由笔下的林巧稚、赵瑜笔下的马俊仁、何建明笔下的余秋里等不少作家报告文学作品中的真实人物一样,既以自己的人生作为存在于历史,也会因为作家的文学书写而将形象存在于以后的文学人物系列队列当中。就如同我们读司马迁的《史记》,记下了很多真实但也带有非常生动文学特点的历史人物一样。

  袁隆平是因为在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方面持续推进并不断获得重大成果而存在的一个独特对象。这如今已经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现象和科学课题,非常地引人关注和影响巨大。可是,在此前的很多消息和传递文字中,这个对象大多是局限于消息发布和如同劳动模范一般的吃苦耐劳等表彰情形出现于人们面前。这样的反映和表现,自然也会是一种真实的传达,但是,对于袁隆平这样的带有很强科学性活动成分的对象,显然是不充分深入和未能抵达肌理的表现。这次,陈启文的《袁隆平的世界》,明显是在努力超越这些局限而希望接近完整和通透表达的一种追求。作家没有将文体定位为传记,这就自觉和巧妙地省略了某些虽然真实重要但却与袁隆平的人生事业比相对边缘的内容(如他没有过多描述袁隆平在多次不被院士评选委员会接纳引起的个人和社会纷纭意见情形等),而将笔墨集中于主人公的精神性格和国家人类情怀事业方面,始终抓住杂交水稻这个核心主题不放松。上面论及的真实生动地表现了袁隆平社会人生事业曲折情形之外,《袁隆平的世界》最突出和个性的是,作品将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科学研究的学理起始与复杂艰难的推进超越过程,给予了既符合科学原理技术性阐述,又富于简洁生动的文学表达。作品从袁隆平1961年夏天自发现特异水稻植株“鹤立鸡群”开始,后经三系法、两系法到超级稻,从超级杂交稻的第一期到第四期目标,从最初的亩产五百多斤,到现在示范片平均亩产一千公斤大关,期间诸多人力的,科学的,自然的,精神情感的等有关学理技术性相互交融缠绕和科学规律逻辑内容,给予了非常现实和认真地追寻解析,可以说是从文学的描述角度,第一次给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进行了生动地学理表达。有了这些非常富有科学性的内容存在,袁隆平的人生和事业明显地就给人有了立体蕴含和丰厚深邃形象,如同一尊包含凝重的雕像,使人无法同他人重复而对袁隆平印象深刻。自然,要做到这一点,着实不易。陈启文若不是怀有一定要搞清楚袁隆平出生年月日,而到北京协和医院问询查档一样的执着用心,终于以确凿的证据说明连袁隆平自己也一直没有搞明晰自己于1929年8月13日由林巧稚大夫接生,出生在北京协和医院的准确出生时间的问题这样的认真写作态度,一个外行人是绝难将袁隆平杂交水稻的内在科学原理性阐述清晰的。这不能不使人对陈启文的文学写作态度和执著精神表达钦佩和敬意!陈启文的笔触,既深入袁隆平的生理精神情感世界,也以很大的科学求证态度深入到了杂交水稻的科学原理层面,从而使自己的作品实现了内外兼得,全景透视,全息表达的成功目标。

  《袁隆平的世界》,还毫不回避地面对了围绕袁隆平和杂交水稻而出现的转基因话题。这种敢于直视现实的勇气和客观的科学面对,就是一种严肃的社会文学写作态度。对于这个问题,各方面的认识看法态度很是纷纭,但是,陈启文通过不少当事人物的阐释解读描绘,我感觉对此已经不是像此前那样的盲目和惊恐了。在科学还未能够对转基因这样的对象完全作出解析回答的时候,不少的臆想危言缺乏社会周全眷顾的情形是需要慎重对待的。

  《袁隆平的世界》,是一部社会人生信息和科学内容密度非常强的作品,可是阅读的时候,我感到作家总是言之凿凿,各种内容像流水一般哗哗的涌流。我就想,如此密集的信息内容,陈启文竟能够了然于胸,从容把握表达,还不使读者产生阅读疲累的感觉,那该需要花费多少的采访研读工夫啊!需要作家花费多少心思架构把握这些繁冗乃至艰涩的内容啊!因此,我对陈启文的严谨写作态度和文学表达才情诚服甚多。我在这里感受到陈启文走向客观真实的独立性格,也在这里清楚地感受到他富有将社会人生以至科学对象文学生动感知表达的本领,还在这里感受到文学一旦与伟大崇高和纯洁智慧的人物交融,必然会焕发出超越世俗功利的巨大感染力量等不少独有的内容。这样的作品,无疑会对读者具有很大的降服力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