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美文|永远的滕王阁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庄居湘 编辑:王嫣 2017-06-21 10:24:35
时刻新闻
—分享—

  庄居湘

  在中国众多的亭台楼阁中,还真难找出哪个楼哪个阁,像滕王阁这样,在1300多年的历史里,创而修,修而毁,毁而重建,迭废迭兴达29次之多。无论阁兴还是阁废,在我看来,滕王阁在中国文人心里,它是永远的精神寄托和文化象征。

  六月的一个周末,参加全国晚报南昌采风活动的我,刚下高铁就被接到码头乘船夜游赣江,观赏创吉尼斯新纪录的“一江两岸灯光秀”。夜色阑珊,灯火辉煌,现代摩天大楼一座接一座,流光溢彩,彰显着现代都市的繁华和风情。然而,唯有它“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尽显古阁古香古韵之色。这个在我心里猜想过、抚摸过千百回的滕王阁,就这样匆匆和我相遇了,如老朋友的邂逅,让我的思绪像一只昏了头的小鸟,在现实与历史的峡谷里来回扑打与碰撞。

  历史有时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多少人为了留名青史,想方设法树碑立传,到头来默默无闻;而他作为唐高祖李渊的第22子,号称滕王的李元婴,据史载,一生“骄纵逸游”“贪财好色”“所过为害”的风流王爷,为了享乐歌舞,在永徽四年(公元653年)担任洪州都督时建造滕王阁,却不费吹灰之力,让自己的名字与滕王阁绑在一起而流传青史。说来还真要感谢他,如果不是他一时兴起,建起滕王阁,又哪来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呢?

  王勃与滕王阁,说来也是奇缘巧合。《增广贤文》有句话,“时来风送滕王阁”,传说的就是当时王勃在旅途离滕王阁七百里之遥,在没有轮船、汽车的情况下,被一阵清风一夜送到滕王阁,此话带有神话色彩,在此不表。但王勃是山西人,为何跑到江西去作《滕王阁序》呢?据史载,王勃六岁能文,九岁作《指瑕》十卷,十岁通六经,十四岁应举及第授朝散郎,后因文惹祸流落四川,再后来还惹上过人命官司,总之,在他二十六七岁的人生里充满了波折。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王勃赴交趾(两广地区)省父经过洪州(今南昌),恰逢九九重阳节洪州阎都督重修滕王阁完工邀请文人雅集并为其作序。据说,阎都督本意是让自己的女婿露一手,当地文人知趣地婉谢了递来的笔墨,唯有王勃这个不知内情的莽撞过客、血气方刚的青年才俊拿起笔就写,阎都督一脸不快,以更衣为托词躲进了内室,却让人随时报告王勃的写作情况。当王勃写到“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时,阎都督气呼呼地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当写到“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时,阎都督开始沉吟不语;当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都督拍案叫绝,大呼:“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看来,阎都督虽然有些好虚荣,却是一个识才爱才的正人君子。一篇千古绝唱就由此诞生并得到广泛传诵。王勃之名也由此直达天下。

  阁为文名,文为阁传。《滕王阁序》口口相诵,天下尽知,滕王阁也由此名声大振。继王勃之后,唐代的王绪写了《滕王阁赋》,王仲舒写了《滕王阁记》,被史书上称为“三王记滕阁”。文学家韩愈也撰文:“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丽绝特之称。”滕王阁由此成为盛唐文学的象征。

  此后的王安石、苏辙、杨万里、朱熹、文天祥、汤显祖等历朝历代数以万计的文人墨客登楼览胜、吟诗作文,如此多的文人骚客钟情于此阁,如此多的优秀篇章汇聚于此阁,我们就不难解释为何历朝历代生生不息地要修复滕王阁了。阁以文存,我们不能不感叹文学魅力之伟大了!

  历史还在延续,据介绍,出现在我眼前的滕王阁,是1989年南昌市政府在终毁于1926年兵火中的滕王阁旧址上,根据梁思成先生1942年绘制的《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修建而成。梁思成系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的建筑教育家、建筑历史学家和建筑大师,这设计和建筑本身又赋予了多少文化内涵可想而知。

  滕王阁是一片文化洼地,沉淀着初唐以来历朝历代的文化精华;它又是一块精神高地,寄托着一代又一代文化人的精神追求。它将永远矗立在赣江之滨,也将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中。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