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周敦颐的思想地图》篇目2:玉蟾岩:古人类定居时代的“摇篮”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 编辑:王嫣 2017-06-22 09:14:12
时刻新闻
—分享—

  “天下谷源,人间陶本。”学术界一直用这8个字定义永州道县的玉蟾岩,我却觉得“古人类定居时代的摇篮”这一解读更加通俗。

  坐落在道县寿雁镇白石寨村的玉蟾岩,是大地为古人类建造的“天然别墅”。远远望去,它就像一只伏在旷野中准备跳跃的大青蛙,洞口坐南朝北,呈半圆形,就像蛙的嘴,里面悬挂着巨大的钟乳石,当地人称它为蛤蟆洞、䗫蝈岩。岩身都是天然石灰岩石,被风蚀成黑褐色,学界和文人们誉之为玉蟾岩,这样显得更为雅致,韵味十足。

  玉蟾岩的周围是一片美丽的田野。在这片古田野的遗址上,考古学者发现了28种哺乳动物残骸、27种鸟禽类动物遗骸、40多种植物果核、26种贝类、7种蚌类、18种水栖鸟类遗骸的化石或半化石。由此推论,在1万至2万年以前,玉蟾岩的周边森林茂密,浅湖开阔。这里有林间草地、灌木丛林,这里有溪流湖泊、蔚蓝天空。禽鸟高飞,鱼鳖翔游,野兽出没,硕果压枝。如此宜居宜家,怎不让人驻守扎根!古玉蟾岩人选定这块风水宝地,再也不愿意离开,过上了韩非子在《五蠹》中描述的“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的原始小康生活。

  大自然鬼斧神工,剧烈的地壳运动缔造出大地上美妙绝伦的奇迹仙境;大自然智慧绝伦,高超的化石化物技术留下历史永恒的印记。玉蟾岩就是这样一个人间仙境和历史宝库,它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引起考古工作者的高度关注。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20多年里,考古队一次次来到玉蟾岩。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铸就惊世大发现。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它表明人们开始由游离不定走向定居生活,是农业文明即将到来的宣告书,也是人类步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1993年、1995年和2004年从玉蟾岩三次考古发掘中出土的陶片,均用泥片贴筑法手捏而成,属于陶器的初创期,无论是制作工艺、烧制火候都显示出非常原始的形态。距今1.4万至2.1万年,比世界其他任何地方发现的陶片都要早几千年。这标志着古玉蟾岩人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发明了陶器,玉蟾岩是华南及长江流域的陶瓷工业起源中心,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陶瓷发展史。

  陶器的出现孕育着原始农业的出现,是人类从定居走向农业生产的先兆。就在玉蟾岩同一遗址的文化土样中,考古队又有一个惊天大发现,土样标本中含有稻属植硅体,这证明了人类主粮水稻的存在和利用。更让人兴奋的是1993年发现了两枚黑色稻壳,1995年发现了两枚灰黄色稻壳,2004年发现了五枚炭化的稻谷,这些都庄严宣告了玉蟾岩存在原始稻作农业的事实。经电镜分析,此稻谷是一种兼有野、籼、粳综合特征的特殊稻种,体现了从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的原始性状。经测定,这些稻粒距今约1.2万年,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被定名为“玉蟾岩古栽培稻”。世界农业史表明,人类大约在1万年前从狩猎文化进入农耕文化时代,玉蟾岩古栽培稻的发现表明,福岩洞-玉蟾洞一带是中国乃至亚洲农耕文化的发祥地,是世界稻作农业的起源地。一万多年后,著名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出了杂交水稻和超级稻,湖南人万年间实现了水稻农业的两次革命,对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陶器和人工栽培稻是福岩洞-玉蟾岩原始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两项最伟大的贡献,使原始人从游离狩猎实现定居农耕,让人类从荒蛮无知走向文明进步,实现了人由低级动物向高级人类的进化,让人类在远古的黑屋子中找到了两把打开光亮之门的钥匙。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