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是镜像,也是幻象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杨不易 编辑:李子璇 2017-06-27 10:05:57
时刻新闻
—分享—

  读《镜像》的前几章,会发现书中写到两个女孩的故事,王恩玫和袁倩,同步推进,让人颇多疑惑。但正是这个疑惑,吸引读者继续往下读:两个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的女孩,她们到底有什么关联?

  王恩玫原本积极向上,但却吃尽苦头,尝到成长的疼痛:考试没有作弊,却被冤枉;想成为好学生,却总弄巧成拙;好心扶起跌倒的老太婆,却被恩将仇报……而袁倩是一个屡遭挫折的女孩,但命运却大不相同:写作文嘲讽老师,却得到老师的表扬;吓哭班主任,却得到班主任的道歉;她最终成了学科尖子……

  读到后来才知道,王恩玫和袁倩原本就是同一个人。王恩玫是过去的袁倩,袁倩是后来的王恩玫。按照现实的时间线,王恩玫在被迫转校之后,改名为袁倩了,并且遭遇了完全不一样的老师,因此有了完全不同的命运。而在小说的叙述中,两条线交织在一起,同步推进,因此形成强烈的对照,即为“镜像”。

  作者匠心独具所设置的叙述方式,一边让故事立体起来,一边又让读者感受到不一样的阅读体验——两个故事看起来都是现实的,但却又让人疑惑。袁倩真的就是王恩玫吗?或许,这个春风得意、事事如意的袁倩,不过是沮丧而走投无路的王恩玫产生的一个幻觉。

  有人说,这是一本中国版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青春励志长篇小说,是一部真正关注当下青少年酸甜苦辣的书。那么,这是看到了小说对中国教育时弊的针砭,也看到了少年成长的疼痛。我不知道在作者心目中,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但我却有了自己的理解。是的,袁倩不过是王恩玫的幻象,所以,昔日同学相遇也不确定她的真实;所以,那条明明死去的癞巴狗,又在老太婆的拐杖下重新死了一次……这都显示,结局中两人的“合二为一”,是梦幻式的,也是魔幻式的。

  《镜像》另一个特点,是它的叙述视角。在前期的叙述中,两条不同的线,用了两个不同的叙述视角。对王恩玫,是全能的上帝视角,即第三人称,而对袁倩,则是第一人称。两种视角,除了将两条线更清楚地区分外,也使这两个故事带给读者完全不同的理解。一面是观察和呈现了当下生活中的欢乐与痛苦;另一面则从少女内心的自述角度,呈现花季一代的心灵成长史。

  当小说写到最后一句,袁倩父亲的电话响了,是王恩玫所在的田家中学的校长打来的。对于这个结尾,到底该如何理解?我相信读者会充满疑问。有的可能会理解为,当袁倩成为学科尖子,原学校的校长希望让她回去,以提高学校的升学率。而我的理解却是,这个结尾恰恰暗示了王恩玫走到了梦醒时分——袁倩的故事根本不存在,她还是那个在田家中学陷入困境的王恩玫,她的未来仍然不可预料。

  全书最后,看似多余地讲了袁倩奶奶的故事,借她之口,讲了关于教育弊端和道德滑坡的困惑,也指出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向:只要坚持内心的真实和良善,那么最终阳光和正义仍将成为社会的主题。这是全书给人的阳光和温暖,也让阅读体验不显得那么沉重。

  有巧妙的结构,有意味深长的文字,有打动人心的思想,有精心设计的情节,还有猜度不透的结局——《镜像》具备以上诸多元素,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小说。

  (《镜像》:陈新著;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