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美文|洪水中的英雄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范诚 编辑:王嫣 2017-07-07 10:12:16
时刻新闻
—分享—

  范诚

  夏天来了,连绵的雨水,溢满江河,汇集到洞庭湖,洞庭湖很快进入汛期。我又想起湖中的鸡婆柳来。

  最早知道鸡婆柳,是在前些年的洞庭湖抗洪救灾中。

  那年大水,洞庭湖烟波浩渺,浊浪滔天。在滚滚洪流中,洞庭湖中的那些大小岛屿,悉数沉入水中。只有岛上的一些植物,部分露出水面,同汹涌的洪水作顽强的拼搏与抗争。当地老百姓告诉我,这种不屈的植物,就是鸡婆柳。

  去年冬天,我又一次来到洞庭湖中的赤山岛,在岛边的一片湿地中,看到大面积的鸡婆柳,才算是一睹尊容。

  说它是柳,却没有杨柳的万条垂下,婀娜多姿;没有旱柳的高大挺拔,枝繁叶茂。它的枝干一点也不粗壮,多弯曲、纤细;树身也不高大,最高也就四五米;枝叶更谈不上茂盛;枝桠倒是很多,但不像别的树那么显得紧密,而是很分散,稀稀疏疏的,向四周伸展着。树叶大部分脱落了,只剩下一些枯黄的叶子,在寒风中颤抖,显得更加零零落落。虽说一片一片生长着,但没有一般树林那么密集成林,更没有一般树木那么生机勃勃,郁郁葱葱。

  但它,却是洞庭湖中最常见的一种柳树,是湖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植物。

  它的学名叫川三蕊柳,历史上曾经是洞庭湖洲滩上面积最大的植物之一,也是洞庭湖为数不多的原生木本植物。

  八百里洞庭,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数千年来,无数的生物,在这里繁衍生息,自生自灭。历史的荡涤,使无数物种灰飞烟灭,唯有鸡婆柳等少量物种历尽艰难,至今尚存。

  人们常说,湿地是“地球之肾”,那么洞庭湖则是“长江之肾”。湖中的植物就是这个肾里的毛细血管。鸡婆柳,是这毛细血管中最典型、最活跃的一种生物。

  春天,它们开始发芽,葱茏滴翠,并洒下一片绿茵。各种鸟儿飞来了,在这里歇息、歌唱。各种鱼儿也游来了,在树下的湿地里纵情觅食、嬉戏。湖中的小麋鹿也来了,在树林里蹦跳着、玩耍着。

  夏天,江南进入漫长的雨季,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洞庭湖顿时一片汪洋,阴风怒号,鸡婆柳开始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洪水一浪一浪打来,把它们团团包围着,咆哮着,肆虐着,似乎想把它们推倒,把它们折断,把它们揉碎。鸡婆柳在洪水中,打的是一套“太极拳”。滚滚洪流一来,它们便变得无比柔软,任洪水猛烈地冲刷、撞击,它伸展水蛇般的腰肢,轻歌曼舞起来,甚至踏着洪水的节奏,像跳广场舞一样,左右摇摆着,让洪水对它们毫无办法。

  如此拼搏十天半月,甚至更长时间。洪水终于按捺不住,甘拜下风,悄然退去。此时的鸡婆柳,虽然被洪水冲得七零八落,不成形状,树枝上还挂着泥草和破碎的塑料袋子,就像一只只落汤鸡,但它们依然挺立着。这就是鸡婆柳洪水过后的状况,鸡婆柳之名,也由此而来。

  洞庭湖水“夏季一片片,冬季一线线”。每年秋冬季节,原本一片汪洋的洞庭湖水逐渐退去,露出洲滩,植物重新萌发,鸡婆柳进入第二次生长期,为前来越冬的鸟类提供食物。这种一年之中有两次生长期的植物,在国内湖泊中并不多见,对湿地生态有非同寻常的价值,也造就了洞庭湖特殊的湿地环境和生态。

  鸡婆柳生命力顽强,是最耐水淹的植物之一。洞庭湖雨季涨水数月,只要不长时间没顶,鸡婆柳就不会被淹死。它的抗洪能力最强大。在滔滔洪水中,成片的鸡婆柳有防浪和滤沙作用,被称为湖区的“红树林”;它枝叶分散、身段柔韧,是鱼类产卵和索饵的理想场所,并为鸟类提供筑巢,为麋鹿提供隐蔽场所。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洞庭湖离不开鸡婆柳,鸡婆柳也依附于洞庭湖。数千年的甘苦与共,使它们生死相依,不离不弃。

  可是,这种洞庭湖不可或缺的生态树,前些年正遭受逐渐减少甚至慢慢被挤出洞庭湖的危险。

  主要原因是,湖区大量种植芦苇、杨树,鸡婆柳遭到大量砍伐。

  人类总是功利的。因为芦苇价格上涨,加上洲滩大面积出露,为种植芦苇、速生白杨提供了条件。人们在那里扩种芦苇、白杨,用来造纸。而砍伐芦苇时,要把鸡婆柳枝干从芦苇里清理出来,人们嫌麻烦,干脆事先将其砍掉。

  种植的芦苇必须一年一砍,才长得更好。人们砍掉芦苇后,剩下的枝叶会放火烧掉。这样一来,即使那些没被砍掉的鸡婆柳,也会被烧死。这给鸡婆柳的生存带来了灭顶之灾。芦苇、白杨林在慢慢扩大,鸡婆柳面积在渐渐缩小……

  尽管鸡婆柳经济价值不大,但它是洞庭湖湿地的原生物种,如果它消失,将会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进而导致生态恶化。不过,这种情况已经引起湖区管理层的高度重视。科研人员为了让这种洞庭湖为数极少的原生木本植物继续存在下去,保持洞庭湖生物多样性,目前已开始人工栽种,试图通过人为手段干预,让其免于消亡的命运。

  近期,连日的暴雨,滔滔洪流正向着洞庭湖涌去。鸡婆柳已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着洪水的到来。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