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周敦颐的思想地图》篇目13:千里姻缘连衡阳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 编辑:王嫣 2017-07-07 10:17:17
时刻新闻
—分享—

  石

  湖湘大地,因“三湘四水”而生辉。在湘、资、沅、澧四条大江中,湘江以其流域最广、流程最长而被称为湖南的“母亲河”。“三湘”之美称就在湘江上中游:一曰漓湘,在广西兴安湘水发源地,有著名的“灵渠”工程将湘水和漓江“三七相分”;二曰潇湘,湘水与潇水在永州岛相会,向北奔流,岛之下称为湘江;三曰蒸湘,蒸水在衡阳汇入湘江,然后流经湘潭、株洲、长沙、岳阳注入八百里洞庭。

  湖湘文化,因“湘学”而恢宏。湘学由永州濂溪发源经衡阳石鼓至长沙岳麓,一路奔腾汇成大智大学而振声中华文明。

  周敦颐,这位中华理学的鼻祖,就这样从湘江源头出发,沿着潇水会湘江纳蒸水入洞庭进长江奔大海。在三湘大地上,周敦颐出生于永州,成名于长沙岳麓书院,成为湘学的圣脉源泉。

  千年之后,我沿着少年周子的路线,步着滚滚历史的后尘,从道县出发,经潇湘到蒸湘,在衡阳一座叫“石鼓”的千年书院里,找到了周子的千年身影。

  位于蒸、湘二水交汇处的石鼓书院建在石鼓山上。这石鼓山拔地而起,突兀江心。说是山,海拔仅69米,面积只4000余平方米。就因为石鼓书院建在山上,无论远看近观,还是登临其上,它就像一艘文化巨轮在湘江上迎风而上,破浪前行。

  相传石鼓山深潭底部有一条通道,往东通向东海。一天,东海龙王的三太子变成风流倜傥的公子哥,从这一通道来到衡阳,遇见一位年轻貌美的村姑,顿生爱慕之心,想占为己有。这村姑与本地一小伙青梅竹马,早有婚约,对三太子不予理睬。岂料三太子总是无理纠缠,此事被正在南岳修道的仙姑发现,多次劝说无效,最后一场对打,三太子败回东海。为防止三太子再来寻衅,仙姑施法调来一面石鼓压住潭口,后来这面石鼓一天一天长大,变成了一座小山,人们便叫它石鼓山。

  最早来到石鼓山的先贤是诸葛亮(181—234),赤壁之战后,刘备南征,委派诸葛亮亲自领兵,“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零陵先贤传》云:“亮时住临烝。”宋《祥符图经》称:“石鼓山据蒸湘之会,诸葛武侯故宅在焉。”最早给石鼓山留下诗文的是东晋成帝咸康间(335—342)零陵太守庾阐,游石鼓山后写下《观石鼓》一诗:

  命驾观奇逸,径鹜造灵山。朝济清溪岸,夕憩五龙泉。

  鸣石含潜响,雷骇震九天。妙化非不有,莫知神自然。

  翔霄拂翠岭,绿涧漱岩间。手澡春泉洁,目玩阳葩鲜。

  石鼓山成为一方胜迹最早始于唐代,唐贞元三年至七年之间(787—791),衡州刺史齐映建合江亭于石鼓山。合江亭有姓名可考的最早游客便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永贞元年(805)他游合江亭后写下《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一诗,借描述景色,盛赞地方官员创建合江亭的慧眼以及刺史邹儒立对身为贬官的自己热情接待。全诗如下:

  红亭枕湘江,蒸水会其左。瞰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

  维昔经营初,邦君实王佐。翦林迁神祠,买地费家货。

  梁栋宏可爱,结构丽匪过。伊人去轩腾,兹宇遂颓挫。

  老郎来何暮,高唱久乃和。树兰盈九畹,栽竹逾万个。

  长绠汲沧浪,幽蹊下坎坷。波涛夜俯听,云树朝对卧。

  初如遗宦情,终乃最郡课。人生诚无几,事往悲岂奈。

  萧条绵岁时,契阔继庸懦。胜事谁复论,丑声日已播。

  中丞黜凶邪,天子悯穷饿。君侯至之初,闾里自相贺。

  淹滞乐闲旷,勤苦劝慵惰。为余扫尘阶,命乐醉众座。

  穷秋感平分,新月怜半破。愿书岸上石,勿使泥尘。

  石鼓书院创始人为唐代处士李宽,元和三年(808),李宽自陇西来到衡州,在石鼓山筑室构屋,隐居读书,始称“读书堂”,后追崇时尚,改称书院,称之为李宽中秀才书院。元和五年夏天,自道州刺史调任衡州刺史的吕温,偕其弟吕恭赏游石鼓山,造访李宽,写下《同恭夏日题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诗曰:

  闭院开轩笑语阑,江山并入一壶宽。

  微风但觉杉香满,烈日方知竹气寒。

  披卷最宜生白室,吟诗好就步虚坛。

  愿君此地攻文字,如炼仙家九转丹。

  石鼓书院与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以“天下三书院”成为中国古代书院的楷模,又因列入“宋代四大书院”而名扬天下。历朝历代,一批批先贤和大儒纷至沓来,或游历赋诗,或讲学立说。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著名理学家张栻亲书韩诗并勒石嵌于合江亭。宋淳熙十四年(1187),朱熹亲自撰《石鼓书院记》一文。今天,在石鼓书院广场西侧,一尊鼓状巨石上屹立着神态安然、举止各异的七位先贤雕像,那就是闻名遐迩的“石鼓七贤”。按时代排序,他们分别是韩愈、李宽、李士真、周敦颐、朱熹、张栻、黄榦。

  理学鼻祖周敦颐位列其中,是因他与衡阳有着不可割舍的缘由。少年时到衡阳舅舅家走亲读书,十五岁丧父随舅舅到开封读书,后因舅舅龙图阁直学士之位荫补入官。在外地为官,回乡途中又几次莅临石鼓书院讲学。明万历十五年(1587)前后,朝廷允礼部尚书衡阳籍人士曾朝节所请将周敦颐入祀石鼓书院。其时,衡阳府同知张存钜欣然赋诗一首记之,诗云:

  元公倡道濂溪上,吟弄当年记此方。

  山斗声名传吏部,春秋俎豆共朱张。

  襟怀风月依千载,道学渊源自一堂。

  存罢蘩归去后,何如身在舞雩乡。

  我绕石鼓七贤雕像一周,仰望先贤,触摸石鼓基座的浪花,仿佛穿越到千年之前。

  千里姻缘连衡阳

  南宋度正尊老师朱熹之命,穷其一生仕务之余搜集周子遗文事状生平行迹。在周子逝世148年后的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写成《濂溪家世年表》。在这份年表里记述周家与郑家的关系:“左侍禁郑灿,其先成都人,随孟氏入朝,因留于京师,有女先适卢郎中,卢卒。为谏议继室,是生先生。”由郑灿溯查,周子外祖父郑灿的先祖为开封陈留人,前几代迁居衡阳西湖。郑灿曾在后蜀为官,为后蜀帝孟昶的左侍禁。宋太祖“陈桥兵变”后,为巩固皇权和国家统一,下诏伐蜀。蜀军大败,孟昶上表乞降,被押送汴京开封,封为秦国公。谁知七天后不明不白去世,被追封为楚王。身为左侍禁(皇宫最高侍卫总管第一副职)的郑灿是宋之宿敌最亲近的人,自然不敢留在主亡臣悲的屈辱之地开封,只得于965年回衡阳老家定居以躲避是非,于982年在衡阳得周子之母郑适。郑适长成后嫁与卢郎中,生子卢敦文。后卢郎中去世,郑氏便与儿子住在衡阳娘家。

  周子父亲周辅成原名怀成,字孟匡。生于967年,志清行纯,博学能文,初为黄冈县尉。曾与唐氏女结婚生子周砺。唐氏去世后,1009年与郑氏结婚,1012年生女季淳,1015年中进士,升为桂岭县令,一年多后辞职回乡,1017年生周子敦颐,1021年生次子敦贲。历朝科考不易,周辅成47岁才中“特奏名”进士。“特奏名”是对年老而累举不第的士人开的恩例,周辅成为“六举以上特奏名进士”,应是应礼部试六次中举不第而特许随同殿试并赐进士出身,属多年参考之人。宋时南方科考会试点在武昌,周辅成早年科考多次从道县经衡阳到武昌。而家居衡阳的郑氏哥哥郑向1010年中进士,两人可能多次在衡阳相遇相识同赴武昌参加会试,据史书记载,周辅成任黄冈县尉时,曾赴汴京开封述职,与已在开封任职的郑向相会,郑向非常喜欢这位多年的考友,当得知周辅成丧妻的情形后,他立刻想到了自己孀居在家的妹妹。这样,在1009年由郑向作合将妹妹嫁与周辅成,当时郑氏27岁,周辅成42岁,这段千里姻缘就在衡阳连在一起。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