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美文|缘起衡水湖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谢永增 编辑:李子璇 2017-07-09 11:44:00
时刻新闻
—分享—

悠闲(中国画) 谢永增

闻多素心人 乐与数晨夕(中国画) 孙强华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歌,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在中国,古往今来吟咏故乡、倾诉乡愁的诗词歌赋举不胜举,拨动着人们的心弦,成为人们情感世界的永恒主题。

  为了事业抑或是为了生活,总有许多的人,选择离开故土,到一个既陌生而又向往的地方去打拼、去逐梦。时间长了,身份变了,乡音改了,习惯也改了,不知不觉中,曾经孤独的身影也就慢慢地融入了那里,成了他乡中的一员。故乡便成了远在梦中的他乡,成为一种回忆,一种牵挂。而每当月满西楼或雨落窗前的时候,却任凭泪洒成痕。

  去年,我从北京回到家乡衡水,与几个朋友相聚。有人问,老谢,你总到吕梁写生,为什么不画画咱衡水湖呢?朋友的话真是把我给问住了,刹那间也勾起了我一直潜藏于心底的故乡情缘。是啊,为什么不画画家乡的衡水湖呢?!虽然离开家乡多年,但衡水湖一直流淌在我的心里。佛家常讲,有因就会有缘起。不管时光流逝多久,故乡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的那方水土,那里有我儿时的梦想,有青春的躁动和憧憬,更有许多曾经帮助过我、支持过我的人。“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为何不用手中的画笔把心底的故乡描绘出来呢?为何不办一次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我的故乡呢?

  于是,2016年9月,我与工作室的画家们一道,回到了熟悉而又陌生的衡水湖,在湖畔、田间进行了为期15天的采风写生。荷香百里,清波淼淼,当年被称为千顷洼的衡水湖在家乡人民的治理和保护下,自然生态变得越来越好,湖水更清,草木更绿,宛若江南一般柔美清秀。驻足其间,一种久违的情愫、一种真切的感染,让我兴致盎然,同道们也陶醉其中。我们每天早出晚归,完成了大量的写生,也收获了丰富的素材。

  然而,从写生到创作,还要迈过一道坎。衡水湖毕竟不是江南水乡,怎样才能构思出属于衡水湖自己风格的优秀作品呢?曾经熟悉的创作手法,在面对这碧波万顷的浩瀚水面时,骤然失去了得心应手的感觉,一时,大家都找不到方向了。这种痛苦困扰着每个人,我也只能一边给大家打气,一边摸索。虽然看起来我很轻松,其实我比任何人承受的压力都大——毕竟这是在我的故乡。期间,有几个学生想到了放弃,我就跟他们说,这是艺术创作经常遇到的瓶颈,只有放松心态,认真观察衡水湖,认真品味衡水湖,才能画出衡水湖的味道。

  说的容易做起来难。有的学生画了30余幅作品让我看,竟没有一幅满意的。我便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解,怎样处理好写生和创作的关系。在很多人看来,写生只是搜集素材、锻炼造型能力的一种手段,而我却认为,写生与创作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面对自然,心里会产生很多情感反应,生成很多想法,而瞬间的情感反应,可能就是作品的灵魂,可能就是创作的方向。如果只对着客观景物描绘,画出来的作品也是死板生硬的,没有生命力,自然不会引起共鸣。这与辩证法所讲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处。

  理顺了写生与创作的辩证关系,在创作衡水湖系列作品时,无论是立意构图还是运笔用墨乃至形象处理,我很快从迷惘和纠结中走了出来,达到了下笔胸有成竹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用概括化的形象,苍厚凝重的墨色渲染以及强烈的画面对比,使作品呈现出苍茫虚远、大气拙朴的视觉效果,同时注重虚实变奏,笔法率性,既不刻意描摹衡水湖的物化状态,又不刻意追求虚幻怪异的表现风格,生动写出了我心中的衡水湖。

  通过我的示范和讲解,参加采风写生活动的学生们也豁然开朗,很多人的潜力瞬间就得到了释放,很好地把握住了衡水湖的气息和味道,创作后期出现了许多我意想不到的好作品。

  作为这次活动的引领者和实践者,我深知创作中的艰辛。但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沉积于心又撕扯灵魂的痛苦,才让我们对艺术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沟通。就像家乡的老白干一样,经由岁月酿制才变得这般浓烈甘醇。

  创作结束后,家乡计划组织首次以衡水湖为主题的作品展“丹青湖韵,水墨乡愁”。这也是我和我的工作室画家们第一次用中国画的艺术形式描绘家乡。精挑细选出的170多幅充满故土情怀的作品,凝结着40多个画家对衡水湖的热情表达,凝结着衡水湖悠远浓厚的人文情怀和姿态万千的美丽生态。写满乡愁的水墨世界,为衡水湖增添了新的情韵。在我看来,这些作品更是并肩前行的兄弟情义,是思乡夜空中的星星点亮的灯,是一壶老白干千年迷醉的酒香,是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桥梁。

  生于衡水,一切便缘起衡水湖。愿衡水湖的波光永远映照在心里,愿故乡永在身边。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