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现代诗中醒来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吴昕孺 编辑:李子璇 2017-08-06 11:07:06
时刻新闻
—分享—

《心的深处有个宇宙》 作者:吴昕孺 出版:湖南文艺出版社 时间:2017年6月

  吴昕孺

  今年2月,中国新诗迎来了百岁华诞。

  不过,对中国新诗这一百年长成的“模样”,却持议甚歧。德国汉学家顾彬先生在多年前一次采访中,认为中国当代文学“第一流的无疑是诗歌”,让中国诗人们欢呼雀跃了一把;年轻一代韩寒则恰恰相反,他直言:“现代诗,完全是胡诌,而写现代诗的诗人,大都是吃饱了撑的。”“现代诗人唯一要掌握的技能就是回车”……

  我觉得,评判如此大相径庭,正好反映了中国新诗的现实状况。诗人们很努力,写出了不少好作品,也赢得了国内外诗坛和一些专家的高度认同。然而,新诗的读者数量和读者对新诗的看法始终让人汗颜。韩寒的批评出口够狠,偏偏还颇具代表性。这说明中国读者总是在有意识或者下意识地拒绝现代诗歌,拒绝诗歌的现代性。

  这里有传统的问题。比如,我们有光辉灿烂的古典诗歌,那些精短整齐、朗朗上口、不是太难懂又很美的诗句,远比新诗更容易令人陶醉,看看“中国诗词大会”的盛况就知道了。

  这里还有读者的问题。在古典诗歌中浸淫日久的读者,认为新诗句式“混乱”、内容“晦涩”,又不押韵,读起来拗口。于是,他们本能地排斥新诗。

  这里更有诗人的问题。诗人多恃才傲物,狂放不羁,一肚皮不合时宜,他们常常轻视读者,不耐烦与读者交流。而且,他们在写作与生活上怪癖成堆,一般人只能敬而远之。更不可忽视的是,诗歌因篇幅短小显得门槛较低,读者稀稀拉拉,写诗的人却汹汹滔滔,以致作者队伍鱼龙混杂,优作佳构与假冒伪劣产品泥沙俱下,看得人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分不清好坏。

  这些问题都客观存在,去纠结谁对谁错没有任何意义。但作为一名古典诗词的热爱者和有三十年新诗写作经历的作者,我个人觉得,沟通是完全必要的。

  试想想,除了《诗经》《楚辞》因远古时期的语言障碍较大,古诗大多不算难懂,但从古至今有多少赏析文本啊!赏析虽然只是一家之言,却往往是呈现诗歌幽微精妙之处的重要途径,也是诗人与读者之间“天堑变通途”的最好桥梁。可在这方面,现代诗歌所做的工作实在是太少了。我希望这本《心的深处有个宇宙》能为这样一项浩繁、长远的工程,添一块砖,加一片瓦。

  编著这本书出于偶然。2014年,我曾应邀担任湖南广播电台新闻频道“为您读诗”栏目的西方现代诗歌赏析嘉宾,我做出一个大胆决定,不揣浅陋,不惮烦难,要争取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与更多爱好诗歌的朋友分享。

  在湘江世纪城某咖啡店,我和才情似水的诗歌编辑会芬有一次关于诗歌的交流。诗歌就像一位美好的向导,引领我们穿过万物的门廊和幽径,涉过词语的溪流与河海,发现世界和人生的本来面目。那天,我们都被对方的工作深深地感动,被诗歌的魅力深深地感染,我们忽然看到这项工作的意义,那就是让人们通过现代诗歌,重新认识自己所面临的世界和所经历的人生。

  西方现代诗和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新诗发展的两大源头。一直以来,西方现代诗更是中国新诗的圭臬与目标,汉译诗早已成为中国诗歌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正是由于西方现代诗歌的激发与牵引,中国新诗才得以取古典之神,铸白话为器,延续着中国诗歌不断变革、与古为新、与时俱进的伟大传统。鲁迅说“别求新声于异邦”,此之谓也。朱自清更明白地指出,新诗的语言并不是民间语言,而是欧化的现代语言。从这点来说,“世界的就是中国的”为“中国的就是世界的”奠基。那这本小书也可以说是一名普通的中国诗人,向西方现代诗歌大师和经典作品的致敬。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