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美文|踏着歌声来见你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张正望 编辑:王嫣 2017-08-09 09:52:09
时刻新闻
—分享—

  张正望

  因为“三月三”挑葱会,让世人知道了湘西美丽的苗寨——芭蕉坪。

  尽管山路崎岖,今年的谷雨之时,我还是邀了几个朋友,迎着明媚的春光,驱车去了一趟芭蕉坪村。

  “门楼含笑迎贵客,苗寨敞怀接嘉宾 ”,这是书写在寨门口,一座很有苗家建筑风格门楼的楹联,每个字仿佛都透着苗家人的热情大方和善良淳朴。穿过寨门,沿平整干净的水泥道路漫步来到新修的村文化广场,这是寨子仅有的最宽敞的一块坪地,村里的重大文化活动,如“三月三”挑葱会、十月跳香节等都在这里举行。广场靠山的边墙上,画满了民俗画和有关村情的简介,字里行间以及那一幅幅生龙活虎的画面,散发出浓郁的民族风韵。一条清澈的溪流,从广场与寨子之间流过。二十来米宽的溪流上横跨一座用木石建筑的风雨桥,上为楼阁,下为石拱,当地人称之为“接龙桥”,这是进入寨子的唯一途径,也是芭蕉坪人送给外来人进寨前的第一道靓丽风景。据说这座桥是在清宣统元年(1909年)由族人集资捐建,距今已有上百年历史,而今成为了寨子老少们歇气和茶余饭后聊天纳凉的好去处。桥上游不远处筑有一拦河坝,坝下有一串跳岩可供人涉水过溪,寨上人为展示超拔技能,喜欢冒些险,挑选在这些跳岩上舞狮子、耍龙灯,用自己的那份在行和精彩表演,赢得观众的喝彩。

  芭蕉坪,初闻这个名字,我的大脑里便浮动起遍山遍坡飘逸着苍翠的芭蕉树,而当来到这个大山深处苗寨的跟前时,却发现并没有我顾名思义的那诸多的芭蕉树。眺望村寨,很远很远的山坡上,能偶尔看到零星的一两棵,似乎名不副实,倒是寨子里和周边的山坡上许多存活了几百年仍郁郁葱葱的古树给了我强烈的视觉冲击。村民介绍说,这里原来的确芭蕉树多,所以取名芭蕉坪。也不晓得是什么原因,也不知是从何时起,寨上的芭蕉树渐渐消失了,但寨子的名字仍沿用至今。

  一条青岩铺垫的石径从山脚拉向山腰,把居住在寨子的人家很规整地串联起来。石板路两旁矗立有几棵苍老的大树,一副饱经沧桑却依旧生气勃勃的样子。我们拾级而上,春光透过浓密的树叶,照到我们带着笑容的脸庞,也把香甜的空气装进我们的胸腔。一路上有村民不停地与我们招呼,脸上挂满了憨厚朴实和友好的笑意。

  “你们是第一次来芭蕉坪吗?”田坎边一位靠着犁耙歇气的老农问我。

  “今年三月三的挑葱会,这里真是热闹,吉首的、古丈的、沅陵的,来了好多人。可惜你们没赶到。”那老农知道我们是来乡村游的城里人,为自己家乡那更加美好的一面未能让眼前客人一睹风采而感到有些遗憾。

  从书上记载,我得知芭蕉坪依托“三月三”,在数百年的民族交往中,孕育了一大批苗族民间文化和传统工艺,并传承至今。如舞狮、武术、高脚等民间传统体育,团圆鼓、跳香、山歌苗歌等民间音乐舞蹈,闹台锣鼓、玩狮锣鼓、唢呐、长号等民间打击乐,还傩愿、接龙、口咬火犁等巫傩文化和技艺,以及数纱、绣花布鞋等传统女工工艺,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美妙动人的苗家传说。但“书上得来终觉浅”,明年,我还当真要来参加一回挑葱会,真正走进苗家的节日里,陶醉在苗家的歌声里。

  在驱车返程的路上,我把时光遗忘在山水中了,我在山里人的背影里,似乎看到了本真的另一个自己。山村鸟语,田园牧歌,也许山水的灵韵渲染了这样的生活,我几乎不自觉地敞开了心扉,让醉人的空气洗涤肺腑上沾染的尘埃。“樱桃开花淡淡红,油菜开花黄绒绒,阿哥阿妹我们俩,凉水泡茶慢慢浓……”好听的山歌从大山里飘进了我们的车窗。芭蕉坪,明年的挑葱会,我一定会踏着歌声来见你。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