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无穷 异彩纷呈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罗逸琳 编辑:王嫣 2017-08-11 09:39:21
时刻新闻
—分享—

封面

  罗逸琳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戏剧之一,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就像本·琼生所说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世世代代”。在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出现了许多风格迥异的《哈姆雷特》中文译本,阅读中我发现这是由于译者、读者和接受环境以及翻译文本中的主观创造性引起的。

  文学创作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来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就像是太阳光穿透雨的颗粒时形成的彩虹,折射出了社会生活和人的心理的方方面面。译者则会根据时代的不同要求调整自己的翻译方向。譬如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许多翻译家寻求以诗体的形式翻译《哈姆雷特》,裴克安甚至认为“如果满足于散文译本,中国莎学就无法再进一步”,这打破了我国翻译莎士比亚戏剧时惯用散文体的常态。而进入21世纪,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喜欢通过看由名作改编而成的电视和电影,所以翻译家英若诚等人提出将译作的语言舞台化更具有戏剧效果。

  朱生豪和梁实秋都是翻译莎剧的大家。朱生豪喜爱读诗写诗,诗歌造诣很高。尽管他用散文体翻译莎剧,但在一些无韵诗的部分,我们能感觉到明显的节奏韵律。不仅如此,朱生豪在他的《莎士比亚全集》序中说:“余译此书之宗旨……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硬译,则未敢认同。”因此他翻译时更多地追求字句的“达”,译文通晓顺畅,不拘泥于原文形式。梁实秋受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追求典雅的意趣,强调翻译要讲究“纪律性”,选择逐字逐句地翻译原文,力求不遗漏每一处,还加上了许多注释和译解,追求翻译的“信”。这两种不同风格的翻译,为读者提供了不同的选择。如果是一般大众,只为追求阅读的流畅感,则选择朱的版本更好;如果要对莎士比亚做进一步分析,则选择梁的版本更佳。

  由此可见,译作风格的不同,让读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或者说自我发挥的余地。正是由于翻译这种创造性的存在,使得不同风格的《哈姆雷特》中文译本涌现出来,我们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版本阅读。

  阅读不同的《哈姆雷特》中文译本让我受益颇多,它带我进入了莎翁的戏剧世界,让我能感受经典的无穷魅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各个版本之间的比较,我领悟了一些道理,得到了许多启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