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荆方:读书要和现实结合,读书最大的意义是指导生活

来源:新快报 作者: 编辑:潘宣 2017-08-20 17:52:42
时刻新闻
—分享—

(原标题:荆方:读书要和现实结合,读书最大的意义是指导生活)

荆方:读书要和现实结合,读书最大的意义是指导生活

荆方:读书要和现实结合,读书最大的意义是指导生活

荆方:读书要和现实结合,读书最大的意义是指导生活

荆方:读书要和现实结合,读书最大的意义是指导生活

在荆方看来,阅读不是一件私人的事,而是可以成为一种社交方式。她和友人定期举办读书会,从一个话题可以辐射出很多本书,和大家分享、交流。同时身为自由写作者的她,也能在这种交流中,印证自己的思想,不和社会脱节。在这种分享中,阅读也能更好地指导生活。

新快报:您和友人办的读书会已经运行两年了,当初是什么契机想到要办读书会?

荆方:两年前,我的第五本新书在南国书香节上发布。当时的场面挺让人感动的,市民对读书的热情还是有的,好多市民围着我们提问,问的问题是我们能解答的,我们也愿意去解答这些问题。于是,和几个传媒人、作家朋友,一起组织了一个读书会。读书会是开放式的,不限制参与市民人数,我很愿意把自己读书的心得、想法,去和大家分享。

中国人有个习惯,觉得阅读是自己的事,自己关起门来读就好。读书其实并不是一个完全很私人的事,阅读是可以分享的,可以作为一种谈资,一种社交手段。我认为我们在社交时,不应该只谈流行电视剧,社交时也可以谈谈阅读。

新快报:你们的读书会有何特点?

荆方:一般的读书会都是读一本书,我们的读书会是从一个话题出发,从一个话题来辐射出若干本书。从每本书都能提炼出话题的外延,大家通过这个主题能理解好几本书。例如,有次读书会的主题是悬疑小说,基于这个主题出发带出几本悬疑小说,会给市民讲不同派别的悬疑小说,在描写人性、犯罪上有何区别。通过这种主题分享的方式,为大家开启读书的桥梁,把人和书沟通起来。

新快报:您为什么要做读书会这件事?

荆方:一方面是因为文人的天真烂漫,有好东西希望跟人分享,另外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救赎”。我是个自由写作人,跟行业是脱节的,但是因为办读书会这个小团体,就把我跟其他行业连接了。我可以把我看的书,想的问题,跟大家沟通。在这个平台,我看的书都有反馈,我的一些想法会得到印证,也可能会得到纠正。

我们常常谈论读了什么书,围绕一本书可以谈得很深,我们愿意这样一起聚。如果老是谈些家长里短的,没有营养。把阅读纳入社交,还能让大家共同成长。

新快报:您认为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是什么?

荆方:我觉得阅读可以很实用,和生活结合起来。我们读书会的话题设计都很接地气,比如今年6月设置悬疑小说的主题,主要考虑到在即将到来的暑期悠长假期,如果没有那些扣人心弦的悬疑小说,该多么无聊。有些学生放暑假,不一定外出,喜欢宅在家里,会读悬疑小说。7月设置的则是旅行的主题,夏天是旅行的季节,会分享和旅行有关的书,就知道应该怎样享受旅程,能带着思考去上路。同时,我们还有个读书微信群,每周二都会搞夜话,就时下热门话题进行讨论,并推荐好书。最近就针对热门电视剧《我的前半生》和原著的区别,进行讨论。

我认为读书要和现实结合,读书最大的意义是指导生活。我知道英国有一个机构,当有人心理遇到问题去向它寻求帮助,就给人开书单,其实大多问题在书里全部有答案。

新快报:您阅读有什么特别习惯吗?

荆方:由于最近要写古代美食的书籍,我现在看的基本都是和古代美食相关的书。平常喜欢看文学类的书,尤其爱看小说。我不喜欢反复读,喜欢读一遍就把书全部消化,很多细节在若干年后都记得住。像一本四五百页的书,我每天看四五个小时,要看一个月。看书时还要做读书笔记,一本书全部啃下来,就都记住了,然后就可以放一边了,可能几年内都不会碰。我觉得来回反复看,反而浪费时间,不如扎实读一遍就吃透。

新快报:您写了好几本和年代有关系的书,那个年代有何读书趣事?

荆方:我是60后,但成长期是在70、80年代。70年代可读的书的类型比较少,能读的就那么几本,比较单调。我那时读的书,包括《草原英雄小姐妹》。80年代我上大学了,各种类型的书籍就都有了。

我的阅读启蒙来自小人书,小时候最早是看带画的小人书,引发我的阅读兴趣。那时候书虽然少,但很精致,每一本书都是经过严格审核,画师也是兢兢业业画出来的,每本书都很耐看。画小人书的画师很厉害,全部是中央美院的大师。那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书箱,里面全部是小人书,当时我有100本小人书。大家还流行换小人书看,住同一个大院的孩子,大家会互相换书看。换的书也看完了,就去租书摊看,租小人书也很便宜,一分钱能看一本。

新快报:阅读能对亲子关系有启发吗?

荆方:母亲节时,我们办过一期读书会讲母子关系。通过分享几本和母亲有关的书,来和大家交流怎样的母子关系才是健康的。我们分享龙应台的人生三书,里面有讲她看到儿子抽烟,恨不得把烟从儿子嘴上拿下来。但龙应台写到自己不能这样做,因为儿子已经18岁了,要对儿子保持尊敬和理解。中国很多妈妈,不管孩子是18岁还是28岁,对待孩子还是耳提面命。龙应台既有东方人的家庭观,做了好多年的家庭主妇,但一转身也能转到西方人的观念,对孩子保持距离、客观。

这样的分享,能引发对母子关系的思考。当孩子有了自己的世界观后,父母要保持距离。母亲和孩子有两次剥离,第一次剥离是生产。第二次剥离是18岁,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比原来更叛逆。孩子正是通过和你拉开距离,来向世界证明自己是独立的,这时应该去理解他的这种叛逆。而往往在这种时候,母亲不理解,觉得孩子怎么对我那么冷漠。其实应该正确理解剥离期,这是孩子必要的心理建设,只有通过离开母亲,才能建立自己的世界观。

当时现场有个母亲听了都落泪了,说以前对儿子对她的态度很不理解,听完后得到抚慰,觉得也应该理解儿子。

名家简介

荆方

作家,画家。曾出版绘本笔记《我是60后》《青春期》。陆续在《南方周末》、《读库》等报刊杂志发表作品。

策划:新快报记者 张英姿 唐星

采写:新快报记者 唐星

推荐书目

《小团圆》

作者:张爱玲

推荐理由:书中名为“九莉”的女主角与张爱玲身世相仿,对张爱玲来说其实是有点纪实性。张爱玲的母女关系很糟糕,从书中可以看到她们母女关系之间的鸿沟。现在很多母子也代沟严重,会激发你去思考怎样去认识这种鸿沟,会启发去领悟和改善亲子关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