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史观湖湘文化成显学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向敬之 编辑:王嫣 2017-08-25 09:54:21
时刻新闻
—分享—

《湖湘文化通史》,朱汉民总主编,岳麓书社出版。

插图

  湖湘文化与齐鲁、吴越、岭南等区域文化一样,有着爱国忧民、务实经世的共因,但受历史机遇、地域环境和经济条件影响,又有自己鲜明的特质及根基。

  湖湘文化从何而来,源流何处,有何特质特征、精神气质、历史闪光点、性格弱点,经历了怎样的嬗变、衍化和发展,如何同他文化交流和互动,何谓湖湘文化精神与湖南人精神……这,在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总编五卷本《湖湘文化通史》中,都有一个鲜明的解读。皇皇三百万言,把人们步步引向湖湘文化深处。

  《湖湘文化通史》作为一部湖湘地域文化通史类的大型学术专著,以现代湖南省行政区为研究空间,研究先秦迄新中国成立湖湘文化的萌芽、发展和成型、兴盛的历程,考量文化形态的连续性与差异性,即上古的部族文化、方国文化与中古、近古、近现代的连续与演变,及诸多因子文化在不同时代的成就和独特。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而博大精深,显学持久而璀璨绝伦。研究者们置身于中华文化发展史大背景下,深度观照湖湘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从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三方面阐发其特色与优势,又结合挖掘传统与现代建设来诠释当代价值和意义。研究重在精神文化,既包括思想观念形态的学术、文学、艺术、道德、宗教等,也包括民俗风情层面的礼俗、风习、工艺、社会心理等,相互影响,涉及时代物质文化,期冀参与推动传统湖湘文化向现代湖湘文化的转型与重构。

  王兴国、万里、肖永明、向桃初、吴仰湘、陈松长、陈先初、王勇诸名家主编分卷,从探源屈骚精神与湖湘文统、湘学旨趣与学统、士人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基因、民间信仰的多元建构,析理不断嬗变的湖湘文化本土化特殊性与“天下”普遍性,指向湖湘文化现代化中的实用理性、价值理性与中国文化主体性重建。

  上古卷结合湖南自然地理及先秦生态环境,远绍蚩尤、炎帝、三苗与舜禹的远古传说,旁搜旧石器、新石器、青铜器和楚等时代特征与结构动因、宇宙观念与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与科技艺术,彰显其同中原等他文化的交流及其在先秦文明中的地位和影响。

  中古卷审视秦汉—隋唐时期湖湘文化的发展,涵括社会变迁与人口迁徙视域中、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特征,胪列史学、文学、科技、教育、科技、工艺、书画、习俗与佛道文化等具体内容和历史价值,揭示此时文化发展略显停滞而宗教独放异彩的不均衡发展。湖南偏居一隅,三面环山,一面临湖,四塞之国,素为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杂处之地,属远离中原的化外之地。古代人才稀少,忧国忧民的屈原,研发造纸术的蔡伦,怀才不遇的贾谊,唐代书家欧阳询、怀素,为此期寥寥可数的代表人物。晚清学者皮锡瑞曾说:“湖南人物,罕见史传。三国时,如蒋琬者只一二人。唐开科三百年,长沙刘蜕始举进士,时谓之破天荒。”民风保守,交往甚少,经济落后中原,也与江浙、岭南存有明显差异。山民有刻苦强悍的习性,移民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寻找出路,忍辱负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近古卷重点考量宋元明清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带动移民涌入、外力倾注,促进湖湘文化繁荣。周敦颐开宋明理学之先河,奠定湖湘文化的底蕴。胡安国、胡寅、胡宏及其弟子数代努力,以碧泉书院作为主要据点创立、壮大湖湘学派。朱熹数度来湘,与张栻会讲于岳麓书院,催动湖湘学派兴盛,创造了大道南移、道南正脉的湘学极致。湘学注重经世致用,主张理欲同体、体用合一、内圣外王并重,与二程的洛学、朱熹的闽学、陆象山的心学、吕祖谦的婺学,同为南宋地域文化的奇葩。迄王夫之抗清失败后坚守瑶峒四十载,“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从事学术研究,推出数百万字的皇皇大书,集湖湘文化之大成,承前启后,影响后世至今。此期民族纷争,家国情重,虽南宋德祐二年,元军攻陷长沙,湖湘弟子“荷戈登陴,十亡其九”,湖湘学派不再存在,但湖湘文化薪火传承,诗文词赋、文献整理、戏曲书画、科技教育、民俗风情和宗教文化都在乱世中得到了空前发展,相继出现了有名的茶陵诗派、文学世家、“湘中七子”、闺秀诗人,还在儒释道同生共荣的狭缝里,引入基督教、伊斯兰教传播。尤是教育发展加快,全国四大书院中湖南有岳麓、石鼓,为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事业都贡献了斐然成就。岳麓书院创立伊始,即以办学和传播学术文化而闻名于世。北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颁书赐额,闻于天下,有“潇湘洙泗”之誉。明世宗御题“敬一箴”,清康熙、乾隆二帝分赐“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湖湘文化在当时,不仅为士人所推崇,亦被朝廷最高统治者看重。

  近代卷分为两册。前册重在观照清末民初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理学型湖湘文化的崛起、发展,涉及政治经济、科教文卫、宗教民俗诸方面,但最大亮色,莫过于二:一是孕育了数代很具文化气质的湖南人才群体,内圣外王被糅入性理哲学与经世学说中,滋养诸多湘人把小我修养和大我事功统一起来,实现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及操守。岳麓书院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士人学子,其中邓显鹤、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谭嗣同等,更是近代史上显赫人物,对湘系经世派崛起推波助澜;二是以史经世,睁眼看世界,在宣扬爱国御侮思想的同时,重视对外国史地研究,近代湖湘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极深,而继魏源最早“睁眼看世界”后,多有湖南人走在中国现代化转型前列:陶澍把商品经济引入体制改革并首倡海运,曾国藩首倡办洋务,郭嵩焘首出任驻外使节……他们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从辛亥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堪称杰出。

  湖南人在精神创造、学术追求上,“无所依傍,浩然独往”。杨毓麟在《新湖南》中激赏:“我湖南有特别独立之根性……岸异之处,颇能自振于他省之外。”湖湘文化精神激励人们“有独立自由者思想,有坚强不磨之志节”;蔡锷声称“我湖南一变,则中国随之矣”;杨度高唱“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钱基博赞叹湖湘文化“义以淑群,行必厉己,以开一代之风气,盖地理使之然也”。陈独秀更是热情洋溢地写出《欢迎湖南人底精神》,鼓励时人和世人“欢迎湖南人底精神,是欢迎他们的奋斗精神,欢迎他们奋斗造桥的精神,欢迎他们造的桥比王船山、曾国藩、罗泽南、黄克强、蔡松坡所造的还要雄大精美得多”。

  湖湘文化精神激励湖南人不怕牺牲流血、不惧艰难险阻,为中国和世界建设出更多更美的“桥”,从而为近代卷后册(当为现代卷),即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托起了许多在湖湘哲学与史学、经学与诸子学、语言文字学与版本目录学、文艺与教育、公共文化与社会习俗等领域竞秀异彩的“维周之桢”。此册以发展与展望为主题,揭示现代湖湘文化崛起原因、发展阶段、主要特征、及影响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贡献。20世纪初,杨昌济说:“湘省士风,云兴雷震,咸同以还,人才辈出,为各省所难能,古来所未有。”新文化运动前后,湖湘文化对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着不同于其他区域文化的贡献。黄兴到毛泽东,湖南士人著书论文,又用兵打仗,书生意气与刚毅志气融集一身,济世勇气与横绝正气融一体,成了湖湘人才的一大特色。湖南人以自己的方式、自己的文化精神,支援着五四运动。毛泽东为了民族的前途,果敢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直至胜利而坚持不懈,以崭新的中国面貌,塑造了湖南人的潇洒。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一种超越旧民主主义文化的新思潮——马克思主义思潮,湖南涌现出一批重要的马克思主义者,使湖湘文化现代化能向着最新的、最高的层次发展。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千百年来,湖湘士人果敢自负,胸襟博大。真德秀在《劝学文》中谈及湘学源流,称“窃惟方今学术源流之盛,未有出湖湘之右者”。黄宗羲《宋元学案》对湖湘数十人列传论说,赞誉:“湖南一派,当时为最盛。”晚清大学者梁启超在《儒家哲学》,现代思想家侯外庐在《宋明理学史》,对湖湘学人及其学术思想,亦多有赞扬。

  而今学者和专研机构,对于湖湘文化的研究,力度增益,眼界开阔,抓住了研究重心与主要实体,在继承和创新之间,成果迭出。他们有明确的思考对象,掌握了丰富的探索内容,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弘扬,着眼于经济全球化态势,深入观照湖湘文化现况,认真审视其现代价值,努力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经济建设、道德建设,提供传统文化上的营养,为生态伦理、和谐人居、时代特征、内在涵蕴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激励、伦理教化等方面作了理性的思辨。

  他们不局限于此,还对源自农耕文化的湖湘文化,没有忽视近世精神中的负面效应与消极影响,对湖湘人才群保守、轻商、封闭、虚骄等一系列不足,展开了理据充分的剖析与批判,且从文化、经济诸方面,思考湖湘文化的得与失,如需由政治文化向经济社会转换、由革命文化向建设社会转换、由封闭文化向开放社会转换、由计划文化向市场社会转换、由重农文化向重工社会转换、由崇官文化向崇商社会转换等,警醒湖南人在自豪于敢为天下先时,多一些创新和包容。

  《湖湘文化通史》反映的角度、表现的尺度,既有丰富性,又有可读性,使人读有所获。对于湖湘文化专业知识,《湖湘文库》已作充分的推介;而《湖湘文化通史》追求湖湘文化普及化,注重学术性考虑,对湖湘文化性质、品味与价值是最大补充,于当下研究有鲜明的代表性,对以后思考也是印证的正知正见。

  对湖湘文化进行发展史研究,既审视过去,又看重于未来,对于湖湘文化再发展来说,是一件富有意义的事情。《湖湘文化通史》注意发掘、研究、展示湖南区域文化的风貌、渊源及新时代的发展,梳理和反思湖湘文化的不同时代特征和历史演化,理性研究或预见会对当时的社会或日后的历史产生一定的影响,不避具体,多有灼见,对纵深发展湖湘文化很有裨益,也有助于唤起民众保护中华文化遗产,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多揣谫陋,难以邃断其对湖湘文化于再成显学的推力多大多强劲,但其裒辑材料成著,系统架构全面,或能进一步导引更多的人很好地走近湖湘文化,正确把握湖湘文化的意义,认识湖湘人物的价值。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