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籍里的文字正在活起来 《湖湘文库》完成数字化再版

来源:红网 作者:杨艳 李长宏 编辑:李子璇 2017-10-13 18:17:12
时刻新闻
—分享—

10月13日,《湖湘文库》出版总结汇报会在中南出版传媒集团召开。

  红网时刻10月13日讯(记者 杨艳 摄影 李长宏)“看到古籍里的文字正在活了起来,我也变得更有朝气了。”今日上午,湖南有史以来最大的出版工程和重大公共文化项目——《湖湘文库》正式完成数字化再版,项目首创者文选德应邀出席出版工作总结汇报会,73岁的他精神矍铄,跟参与项目的百余名编校人员一起畅谈11年来的酸甜苦辣。

  参与总结汇报会的有,湖南省委宣传部副巡视员李颖,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湖湘文库》编辑出版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朱建纲,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湖湘文库》编辑出版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龚曙光,《湖湘文库》编委会常务副主任张光华,《湖湘文库》编辑出版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岳麓书社首席编辑唐浩明以及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旗下出版社、天闻数媒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湘潭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等参与项目的编校工作人员。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毛良才主持会议。

  在地域文化的整理出版中,湖南是先行者之一。《湖湘文库》的编辑出版自2006年8月正式启动,至2013年7月全部完成。全套丛书共702册,分甲乙两编。其规模之宏大、规划之完整、实施之严密,令人瞩目。从帛书简牍,到屈贾辞章;从大儒集钞,到通史传记;从书画雕刻,到方言楹联,4亿字尽显湖湘文化魅力。但远不止于此,为了让更多人享受文化大餐,《湖湘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决定推出数字版,《湖湘文库》由传统出版进入了新境界。

  文选德:经典永远不会失去它永恒的魅力

  “经典的东西永远不会失去它永恒的魅力,传统经典和名著在反复出版的过程中,只有勇者为先、敢于创新,才能以新的形式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从事文化宣传工作40余年,文选德对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2003年,文选德提出整理湖南历代文献,编纂一套丛书的设想。后来,随着条件成熟,编纂出版《湖湘文库》一事开始提上日程。2006年8月,《湖湘文库》编辑出版正式启动,成立了《湖湘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文选德任编委会主任。 

  文选德说,“中华统绪,不绝如线”,怀着对历史的敬畏,对先贤的尊崇,对学术的追寻,对文化建设的担当,在全省学术界、文化界、出版界众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历经11年长途跋涉,终于全面完成了这样一项无愧历史、无愧前人、无愧子孙的文化建设工程。历史给予我们,我们回报历史。“《湖湘文库》是一项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标志性文化工程,是一项无愧先贤、惠及子孙的历史性文化成果,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宣传湖湘文化、弘扬湖湘文化精神,继续大力培养杰出人才精耕细作。”

  李颖:融合新技术、新创意和新载体,扬湖湘气派

  “《湖湘文库》出版实践证明,真正有生命力的是内容,出版只有打造好的内容,才能更好地传承智慧、打通古今。”李颖说,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湖湘文库》编纂出版工作,历时7年打造了湖湘文献宝库,如今又完成了数字化出版。这体现了对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深度融合发展趋势的深刻把握,是对互联网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时代呼应,是对“传播真理、传承文明、教育人民、服务社会“重要职责的生活发扬,不负先人,泽被后世。

  李颖说,《湖湘文库》不仅是湖湘文化、湖湘精神的富矿,也是出版选题的富矿,要进一步用好《湖湘文库》出版宝库,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从中策划优秀文化选题,提高原创出版水平,推出更多精品力作。要进一步发扬工匠精神和协作出版精神,始终保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敬仰之心,对文字的敬畏之心,追求出版的完美和极致,融合新技术、新创意和新载体,群策群力,扬湖湘气派,建出版强省。

  朱建纲:《湖湘文库》是湖南人之幸,湖南文化之幸,湖南出版之幸

  “回首往事,也许会觉得艰辛和不易,但更多的是成就和骄傲。”朱建纲说,702册、4亿字,历时11年、400多位专家参与,让湖湘大地上最为浩大的文化出版工程呈现在大家面前。这是湖南人之幸,是湖南文化之幸,是湖南出版之幸。当省委、省政府下定决心、拨出巨款、组织高水平团队来从事这个项目的时候,我们就有理由相信,《湖湘文库》必定成为鸿篇巨制。《湖湘文库》从一个大概念、一张白纸、一个创意开始,历经精心准备、深入研究、广泛调查,慢慢形成了独具特色、科学合理的框架体系,就连每个本的序号怎么编都煞费苦心,更不用说每个篇目的筛选。“不仅仅体现了老专家们高超的专业水准,更彰显了他们‘黄昏赶路’的敬业精神。”

  朱建纲说,11年来,不仅看到了湖湘文化和湖湘精神在编写《湖湘文库》中彰显的力量,更看到了湖南出版界老中青三代对事业的孜孜以求,还看到从省委、省政府、省委宣传部到文化、财政等部门对深度的理解和全力的支持。要为所有付出了努力的同志们叫好。盛世修典,我们生逢其时,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要为这个时代叫好。在这个美好的时代里,我们可以引吭高歌,可以施展才华,可以作出贡献。作为新闻出版广电界的一员,我们倍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跟进时代脉络,踏上时代节奏,把最好的书奉献出来,把最好的作品展现出来,不辱使命。

  龚曙光:以《湖湘文库》为契机,打造中华传统文化网络平台

  “感谢《湖湘文库》这个宏大的文化工程,给了我们一个在文化版图上勾画大型出版项目的尝试,让我们在更加宏阔的文化历史背景下去理解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中间的关系,理解传统文化在当代文化中流传的规律。也是这个宏大的工程,为我们培养锻炼提升了一批古代典籍的编辑队伍,让他们在学赋有成之际有更大作为和担当。”在《湖湘文库》的编纂中,中南出版传媒集团10多家出版社齐齐发力,旗下天闻数媒承接了数字化加工和质检工作,实现了图书原版式呈现,完成了数字湖湘文库网站平台及专用终端的开发上线工作。作为集团董事长,龚曙光更多的是感谢。

  “还记得文库刚刚启动的时候,选德老书记便说,要以‘黄昏赶路’的精神编写这套书籍,如今文化之路已经赶来,时间还早,余香满天。”龚曙光说,地方文献承载着人们对故乡的记忆,涵养着千百年地方文化的根脉。《湖湘文库》这套书不仅仅是汇聚历史,更重要的是激活历史。如何把702册古籍、4亿字的古代典籍变成当代可以激活、可以使用、可以流传的文化精髓,如何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出对湖湘文化的传播有更大现实推动力的选题,“这是余下来我们出版人一个很重要的文化命题和文化使命。”他提议,以互联网为平台,以湖湘文库为基础数据,创造一个比如“根网”之类的可以存储、可以搜索、可以交流的平台,集结国内文库资料,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点击数据库和移动互联网平台,“假如做到了这些,就无愧于湖湘文库的倡议者和那些付出了职业生涯乃至生命的出版工作者。”

  张光华:《湖湘文库》撬动的是历史,创新的是未来

  回忆起图书多媒体数字化的初衷,张光华满是感慨,“读者有所呼,出版有所应,为了让更多人享受文化大餐、感受湖湘文化魅力,编委会决定对《湖湘文库》纸质版图书进行数字化出版,这是件十分严肃、十分艰难的事,需要巨大的勇气。”

  编委会按照《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的要求,对《文库》图书的前言、目录、凡例、正文、校记、注释、封面、书脊、扉页、版权页、插图、图片说明文字、版式及其他附件一一过筛,不仅对技术性差错予以订正句读、改错补漏外,还对其内容方面,如知识性、事实性等质疑之处,以严谨的工作态度查阅资料,正本清源。编委会的同志埋头审读,默坐“冷板凳”三年多,终于完成了数字图书的提质工作,使其更臻完善。

  张光华说,历时11年,一路走来,殚精竭虑,艰辛备尝,却无怨无悔。用12个字归纳便是:我们十分欣慰,我们十分幸运。我们幸运,遇上了好时代,好世道,河清海晏,国强民富,方得以“辑千秋典籍,纂盛世文章”,成就《文库》这高文大册。我们幸运,省委、省政府识力恢闳,把编纂出版《文库》定为政府行为。我们幸运,还因为我们有一大批比肩而事的好朋友,各方通力合作,同谋共济完成《湖湘文库》编辑出版。“《文库》的编辑出版工作圆满收官,但雍容恢弘的《湖湘文库》会行之久远,它的文化影响力肯定会绵延赓续。《湖湘文库》带着湖湘精神走来了,它撬动的是历史,创新的是未来。”

  唐浩明:守望湖湘文化,为文化事业作出新贡献

  “当700多册的精美图书、4亿字的数字图书矗立在世人面前,当湖湘文库被誉为当代的湖南永乐大典、文库全书时,11年的酸甜苦辣和纠结烦恼一飘而散,感受到了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目的地的轻松和愉快。”唐浩明说,与其说是总结会,不如说是庆功会,11年来出版界的编辑们以‘黄昏赶路’的心态,终于完成了一个浩大、艰难的工程。

  一部皇皇巨著《曾国藩》,让唐浩明在中国文坛声名鹊起,之后的《张之洞》《杨度》更是让他名声远播,他的晚清三部曲奠定了他在历史文学界的地位,使他成为历史小说家中的翘楚。谈及《湖湘文库》,唐浩明说,只有经历了才知道,做这桩事的绝大支撑力,除了对中华文化、湖湘文化的深情热爱外,还有湖南人所特有的硬寨死打的霸蛮劲。没有这股子劲,在今天这个躁动奔变的时代,是难以长期坚持在古文纸堆里坐冷板凳下死功夫的。而这种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的执着精神,在湖南出版界是一种传统,是一种一脉相承的文化品质。作为湖南出版人的一员,将守望传统文化和湖湘文化,不断为文化事业作出新贡献。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