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表现时代生活,直面现实发声”

来源:新华网 作者:张漫子 编辑:王进文 2017-10-19 09:33:19
时刻新闻
—分享—

  自“京味文学”的开创者老舍先生,到汪曾祺、邓友梅、林斤澜,再到肖复兴、叶广芩、刘恒、王朔……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力量在这里孜孜探索、开拓创新。

  如今,这座现代白话文学的发源之地经过近百年发展,已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学图景。五年来,北京文学创作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带着问题,记者采访了多位著名作家。

  创新发展中的北京文学

  胡同、老街、老字号,高楼、大厦、舶来品,北漂、老北京、北京客……北京城在变,书写北京城的作者在变,作者笔端的北京城也在变,然而不变的是人与城相互守望的故事背后,不同人对城之世态沧桑、人之内心风景的追问与追寻。

  五年间,北京文学界策划推出《上庄记》《唐山涅槃》《大平原》《中关村笔记》《人民的名义》《折扇》《北去来辞》《甲骨时光》《去年天气旧亭台》《面包男孩》《古城墙上的圆月亮》等一批反映革命历史、改革开放、新农村建设、创新创业、反腐倡廉、京味文化等题材近百部脍炙人口的文学精品力作。先后设立图书重点选题出版扶持专项资金、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扶持专项资金、宣传文化引导基金、影视出版创作基金,十八大以来出版文学艺术类图书8000余种,扶持作品500余部,扶持资金额超过9000万元,有力撬动创作出版积极性。

  回顾五年来的北京文学成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认为,五年来问世的小说浩如烟海,题材的丰富性前所未有,乡村、都市、历史、现实等被大量书写,但在丰富性中又有一种倾向较为明显,即现实主义创作特色明显并且成绩突出,一批作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作家立意高远、视野开阔,视点下沉,以自己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关注历史现实背后人的心理与精神境遇,小说创作的整体走向更加接地气,更扬正气。

  《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部主任刘琼说,近年来北京文学的小说创作领域出现了一个重要变化,就是许多相对成熟的作家回归或转向城市题材写作,他们对城市文化、城市生活的观察和抓取生动而深刻,迅速提高了城市题材文学写作的水准,这也是作家们对现实生活的回应。

  沈阳师范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孟繁华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学应该有必须坚守的价值观和艺术理想,今天的小说创作也需要重新回归文学经典的传统,在“守成”的基础上扎实创新。《陌上》《大风》等的过去五年中长篇小说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质量均衡,创作队伍齐整,生产发表机制成熟。《世间已无陈金芳》《特别能战斗》等敢于直面人的精神性难题和时代困境。

  接住北京地气,增加北京底气,灌注北京生气

  评论界认为,文学中的北京,离不开一种带有强烈地域色彩的人文诉求。北京城造就了北京的城市文学,北京文学反过来促进了北京城市形象的塑造。开放的北京文学是不忘抬头看路的城市文学;是扎根于人民群众,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的人民文学;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文学。

  五年来,众多作家将北京文学塑造成一张凝结有一座城市、一段记忆、一类文化、多种思想的文化名片,接住了北京地气、增加了北京底气、灌注了北京生气。

  四川省作协主席、作家阿来说,面向全国的开放的北京文学最终应该给人光明和力量。搞文学创作,发心要善,形式要美,情感要美,最后抵达一个东西——真,这是文艺工作者应该有的一种信仰。

  中国煤矿作协主席、作家刘庆邦认为,北京文学离不开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写人、写人性,写普通的民众,写普通市民的感情。

  北京文学与城市文化记忆

  北京拥有丰富的城市文化资源。五年来,作家围绕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等丰饶的文化“富矿”进行创作,力求用文学的温度和力量,以古老的大运河,蜿蜒的长城,悠久的永定河,串联起古今北京的文化记忆,推进“三带”文明的发展、延续和传送。

  青年作家石一枫认为,一个出色的“中国故事”应该是“国家故事”和“个人故事”的自然结合。写作就怕“人多力量大”,如果形成了可复制的程序,那么就很有可能陷入了用一种“概念”遮蔽大部分“真实”的桎梏。北京文学关于城市文化建设的书写,既不能只书写国家故事,也不能矫枉过正,只关注个人故事。小情绪和大时代并不是割裂的,个人与国家也不是脱节的。所谓的“大叙述”和“小叙述”不该是相互抵触、此消彼长的。一滴水一定来自于弱水三千,而弱水三千蒸腾为云,最先落下的仍旧是一滴水。

  《十月》杂志常务副主编、作家宁肯说,历史对人的定义下得越宏大,我们对人的研究就应该越精微。围绕“一城三带”,作家会有无尽的题材,我们的新大陆就在我们自身,这种“新”意味着创作过程中的新角度,新选择,还有一些新的掘进。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