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冯自由追忆辛亥前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向敬之 编辑:王嫣 2017-11-23 10:26:25
时刻新闻
—分享—

《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插图

  自鸦片战争爆发以来,西方列强加紧欺凌中国:开发商埠倾销商品鸦片,军事逼迫分割势力范围,传教布道行使治外法权……日益衰朽的清政府,除部分清醒官员倡办洋务做貌似中兴的挣扎外,割地赔款,王权纷争,贪腐盛行,经济破产。不堪重负、艰难生存的民众,暗结会党,将“反清复明”的大旗再次飘扬。太平天国,捻军起义,义和团运动,等等,一系列由小知识分子、农民、手工业者为主体的弱势团体,揭竿而起,推波助澜。虽然最后被中外联合势力剿杀下去,但他们为延续了两千余年封建帝制的覆灭,铸造了锋利的加速器。

  重返现场,倘若洪秀全们举事成功,很难说他们愿意捐弃中世纪宗法制的尊荣与诱惑。受儒家思想、小农经济影响的大佬们,也惦记着坐上交椅上吆五喝六、号令施威。对他们的短暂结束,我并不遗憾和沉痛,留在记忆里的是感伤和苍凉,以及说不尽的感激。因为他们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情景,为后来的辛亥革命、民国缔造,甚至新民主主义革命,都起到了不可低估、无法回避的推动作用。

  曾是孙中山的机要秘书、同盟会首批成员之一的冯自由,除写出一部三册的《革命逸史》热销后世外,又留下一卷51章的《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在宏大而艰难的历史背景下,叙述了自己在广州起义失败后至武昌起义成功前的身历目睹,并收集了大量关于革命活动的报道,革命党人的通讯、私人文件和回忆录,及地方大员弹压革命党人的奏折,为我们真实展示了辛亥革命之所以成功、中国民国为何能建立的主要细节。

  孙中山在风雨飘摇的时世,放弃可过殷实生活的从医职业,投身革命,四处奔走。兴中会成立之初,不过数十人的规模,但还是将星星之火燎原成焚毁千年帝制的伟业。冯自由年纪轻轻,随流亡日本横滨的父叔,参与同盟会的革命运动……备受打击的清政府、民不聊生的中国命运,与欧美资本主义思潮的影响,促成了这一切。

  孙中山、冯自由和他们同时代的人,都经历了晚清这场大变局,也见证了革命党人为了理想、不惜生命的悲壮场景:广州举事失利后,陆皓东等3人被即行正法;汉口一役失败后,唐才常等11人被延颈就戮;惠州起义受挫后,杨衢云被凶徒枪击在教授室;丁未一年,徐锡麟、秋瑾等,先后被处决……大大小小的战役,都以惨淡而悲壮的结局而告终,无数革命党人被狙杀、被砍头、被监禁。然而,只要有一线生机、流亡他国的革命者,仍坚定不移地继续着革命的事业。

  那些死于革命的英雄们,遭威权扼杀身亡,果敢的热血跃然纸上。他们中间,不乏年轻人。被孙中山誉为“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第一人”的陆皓东,就义时不过27岁;作为留日学生中因反清革命被杀害的第一人,刘道一遇害时年只22岁。他们满怀赤诚,忧虑国运,不惧牺牲,甚至将父亲的遗产都拿出来,作为革命经费,足以让假勤王名义向海外华侨募款逾百万、仅在电报上就耗费十余万的康有为,赧颜羞愧。

  康先生倡导维新变法,虽百日夭折,但为帝国余晖里极为精彩的一笔。遗憾的是,有史料记载,光绪帝只在二十四年四月二十八日召见过他一次,也不曾遴选重用。然他素以帝师自居,宣言能左右皇帝,专事密奏,在孙中山欲同其联袂推行共和时,高高在上,不予合作。更有甚者,其流亡新加坡时,不但拒见孙中山,还导致对其有营救之恩的牵线者宫崎滔天遭当地官宪拘禁。唐才常在汉口举事败局,在很大的程度上,与康应允海外汇款襄助而迟迟不至、一再拖延,不无关系。这位曾多么可爱的改良主义者,后来尊孔复辟、鼓吹保皇、反对共和,支持袁世凯称帝,与张勋谋划废帝溥仪复位,着实令人哂笑。

  冯自由14岁时,因父、叔缘故与孙中山、陈少白订交,在横滨加入兴中会,后又经历了同盟会大小数十次战役,曾在香港主持《中国日报》多年,出任临时政府稽勋局长,与不少革命党人、民国要员皆有往来,被袁世凯拘拏关押过。他写这一段历史,一是由于稽勋局档案散失,二“乃观晚近人心变幻,与时俱进,礼义廉耻,荡然无存”,于是搜集旧稿,广征故交回忆,撰述出这部“刻不容缓”的革命史。他极尽笔墨,描写诸次战役的准备筹划、发展变化及失败惨况,还分析了接连失败的原因,除经费、弹药不足外,主要原因是缺乏真正具备军事才能的指挥者。他对清廷势力血腥绞杀背后的诿过遮掩,也作了翔实的论述。两广总督谭钟麟在广州事后,面对朝廷追查时,不但对陆皓东们倒满兴汉的供词只字不提,还将孙中山等的目的报告为“劫夺闱姓饷银,并无大志”。也许正是由于这些地方官员的避嫌与心不在焉,方便了革命党人屡败屡战、再接再厉的最后成功。可以说,满清政权的覆灭,不仅死于革命党人锲而不舍的行动,也得力于各方大吏潜在地为清政府统治敲响了丧钟。不然,武昌起义后,怎仅二月内,便有湖南、广东等15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

  冯自由对于孙中山形象的表现,使用了真实反映的笔墨。孙在广州失利后,重返檀香山发展兴中会时,不再得到当地华侨的热情和支持;他试图与康有为保皇一派合作,策反清廷首辅李鸿章在两广独立,皆成泡影;他四处办报宣扬革命主张,筹措善款进行革命起义,而疏于培养实用的军事干才。他途经伦敦,被诱引拘押,后得力于英国师友的营救,才免被驻英公使花大价钱租船囚送归国献功。此处被写得很有趣味。当时孙被英国官宪关押,与英仆柯尔闲谈,谈到耶稣,偶生一计,以土耳其皇帝残杀阿美尼亚教徒的譬喻,来说自己是耶稣信徒,为中国皇帝难容追杀,利用了柯尔对基督虔诚心理,帮助将其身处危境的信息送了出来。

  孙中山、黄兴和宋教仁们,因革命理想和追求,走到了一起。他们有过政见不一,但最终选择了信任与和解。日本浪人宫崎滔天在此事上,功不可没。其不但积极促成同盟会的成立,还努力游说日本开明官员、社会名流与中国南方会党、留日学生,支持、参与和襄赞孙中山们的革命事业。他曾因过分信任,导致购置军火的经费,被中村弥六骗走,但他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忠诚与坚定,矢志不渝。

  辛亥革命的胜利,孙中山的领导作用和影响力,是很关键的。而杨衢云对中国近代革命的开创之功,也值得后人重新认识和研究。冯自由较如实地描写了孙杨联合,重组兴中会,由杨出任会长,驻香港专事后方接应及财政事务,得到多位同胞富商捐助、外籍记者支持。杨1890年便在香港发起辅仁文社,以“开通民智”“尽心爱国”为宗旨,讨论中国的发展及改革路向,主张推翻满清,建立合众政府,为中国最早的革命组织,比孙中山1894年在檀香山创建兴中会要早四年多。杨为广州起义的总指挥,曾发动惠州起义,却因早殁,几乎被后人遗忘。

  冯自由写《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难免会因个人情感,尊崇非常熟悉且矢志追随的孙中山,而冷落了无多少交往的杨衢云,也很少表现这一段历史中的主要角色黄兴、宋教仁与袁世凯等人的具体作为。革命需要灵魂人物,也少不了英雄干将,更不能忽视对立者与历史环境的独特存在。同时,冯对于当初孙中山等用排满代替革命,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以及日本玄洋社、黑龙会等右翼团体利用支持革命党人来谋取在华利益的手段,均未做具体的、深刻的记实。

  纵观书中反映的历史场景,略说的革命党人与欧美、日本、菲律宾志士的关系,有许多真实,不失为我们重温中国民主革命史的珍贵材料。我们通过冯自由文白二体杂用的言语所表现的记忆,可以联想辛亥革命前后的诸多人物与事件的产生、发展和结果,认识到那一代杰出的中国觉醒者大无畏的争取和努力。他们的付出,使当时陋习伪饰的中国,逐渐萌发了自由、民主、科技和现代的光亮。

  如今所读到的《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为校订者五度依据上海中国文化服务社1946年初版本点校而成,合原书上、下二册为一卷,并对漫漶、脱落之处及旧有讹误,稍有订正与注释,对于我们的阅读、理解和反思,也有很多裨益。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