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一个职业读者2017年的兴趣阅读书单

来源:新华网 作者:刘明清 编辑:王嫣 2017-12-01 10:04:13
时刻新闻
—分享—

  文/刘明清(知名出版人)

  我一向自称是个“职业读者”,是因为自己多年从事图书编辑工作。看稿子、读书本来就是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折不折扣的“正差儿”——尽管自己“闲差儿”不少,但“正差儿”是必须保证的。但是“正差儿”读书并不是一件享受的事儿,很多时候其实是一件痛苦的事儿,因为你要编辑出版的东西,并不一定恰好是你喜欢的东西,很可能只是那东西达到了出版水平,出了之后可以卖些钱。读那些不喜欢的东西,又非读不可,岂不痛苦乎?

  而兴趣阅读则是不一样的。完全从自己的兴趣出发,不带有功利性,堪称是真正的“悦读”。我自己尽管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被“职业阅读”的“正差儿”占满了,又加上还有不少“闲差儿”俗务缠身,自己还是喜欢挤出些珍贵的好时光来满足自己的“兴趣阅读”之私欲。

  回想即将过去的2017年里,自己“兴趣阅读”的私欲,虽不能说得到了彻底的满足,但至少比以往的年份要好许多。由于在2016年的5月份,我让自己恢复了自由身,将自己的职业阅读与兴趣阅读做了较高程度的链接:自己不喜欢的不再出版,而出版的东西必须首先喜欢。故而,自己的职业阅读也被改造成“兴趣阅读”了。

  到了2017年,这样的美好时光继续得以延续。尽管2017年里,自己主持的小出版公司出的书,数量不多,但每一本都几乎让自己爱不释手。当然,除了自家的,别人家的好东西,如果喜欢,也还是会选购进自己的书单中去,成为自己的私房美味来享受之。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既然“兴趣阅读”也是一件人生乐事,自己也就不揣浅陋,将自己2017年读过的10种好书分享给同好与朋友们:

  1.《新编千家诗》 袁行霈主编

  中华书局1999年6月

  一个职业读者2017年的兴趣阅读盘点  这是一本不折不扣的旧书,却是我的案头书。我将这类书,称之为“穿越时间长河的书”。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感受。之所以想重读这本《新编千家诗》,是因为这两年向袁行霈先生求稿请益,与先生有过几次接触;因此想对先生了解的更多一些,于是将自己书架上沉睡多年的这本先生主编作品找出来,重新拜读,竟然发现如中毒般上瘾。

  古典诗词,自己从小就喜欢诵读;可是上大学时却误入了法律门,于是很多年便将对古典诗词的爱好荒废了。后来,工作进入了出版领域,才发现自己骨子中对于文学、对于诗歌,也包括对于古典诗词的喜爱是命中注定的。毕竟自己没有受过古典文学的专业训练,所以尽管喜爱,仍然属于业余选手,选读古典文学作品也都是入门级读物。而袁先生主编的这本《新编千家诗》,按先生的说法,就“是一本十分通俗的面向儿童的启蒙读物”。故然,自己再怎么装嫩,也是不敢冒充儿童的,但欣赏古典诗词的水准,儿童正合口味啊。我相信,如我一样儿童级口味的成人读者是必不少的。

  这本书中,共收录了223首诗歌,除了一些大众耳熟能详的作品,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之外,还有许多诗歌、诗人其实并不为大众所知,比如宋代诗人周紫芝的《雨过》,我自己之前就从未读到过。

  本书除了主编袁行霈先生为当代国学大家之外,其他注释者也都是古典文学界一时之选。最让我欣赏的是书中每首诗都配有精美的插图,许多插图居然出自连环画大师戴敦邦先生之手。

  2.《皮囊》 蔡崇达 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4年12月

  这本书引起我的注意,并不是因为作者蔡崇达是一位有成就的资深媒体人——尽管我自己确实对媒体人写作有着偏爱;也不是因为韩寒的作文推荐——尽管我自己还是相信韩寒的文字鉴赏水准;而是因为一位书店朋友——雨枫书馆的创始人许春宇向我的推荐。春宇跟我说,“这本书是让你拿起便不忍放下的书”。是的。这本《皮囊》我确实是拿起,便一口气看完了。最最打动人的是蔡崇达书写的母爱,这种母爱可以刺痛你的每一根麻木或者敏感的神经。

  当然,这本书我不能够给予无保留的赞美,而只能是有保留的赞美。之所以有保留,是我不认同作者对于母亲朴素的“出人头地”理想的过分颂扬。我恰恰以为,人如果少一些或者摒弃掉为“面子”而活而受罪的想法会更好些。毕竟,有尊严的活与死要面子的活是两回事。

  3.《去年天气旧亭台》 叶广芩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6年5月

  这本书的作者叶广芩老师是地道的北京满族作家。她的这本《去年天气旧亭台》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小说。小说以作者小时候(50年代)老北京的生活为背景记述了一代人的悲苦人生。读来令人扼腕叹息。从这本书中,不仅可以窥见老舍先生的旧都遗韵——老舍也是满族人;而且我也读出了林海音女士《城南旧事》的风采。

  4.《废墟之美》叶廷芳 著

  海天出版社 2017年9月

  这本书是我自己出品的一本当代学者、德语文学家叶廷芳先生的建筑美学著作。我与叶先生结缘于卡夫卡。我主持中央编译出版社社务时,曾经出版过叶先生主编的《卡夫卡全集》(插图本)。而之前,我在一次俞可平教授邀约的聚会中就与叶先生有过会面(当时还有桂晓风、尹承东、资中筠与李景端几位先生)。之后,我们一直保持联系和友谊。

  叶先生是我极其尊敬的一位思想大家。他的成就不仅在德语文学研究和翻译领域;更在公共文化领域,以及文学创作方面都有着别人无法企及的贡献。在诸如圆明园复建问题上、在国家大剧院建设方案讨论中、在废除独生子女政策方面,叶老师作为一名独立知识分子和全国政协委员都发挥过重大历史影响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叶先生以其“领时代风气之先”的学术勇气,提出并倡导了“废墟美学”的思想,而今天正在被政府和越来越多的国人所接受。

  《废墟之美》即是叶先生30年来关于建筑美学的探索与思考的智慧结晶。我自己从头至尾看过三遍,每一遍都有思想洗礼的效果。

  5.《光年》(创刊号)

  戴潍娜 主编 2017年2月

  

  这本书可以说是我出版生涯中极为珍视的作品之一。

  事情的缘起还是在2016年的4月份,我约青年诗人戴潍娜喝了一次咖啡。戴潍娜曾经在牛津求学,还在杜克做过一年的访问学者;另外她还是著名学者孙郁教授的高足。更关键的是,潍娜是一位在青年人中有影响力的诗人。因此,请她主编一本译介当代外国诗歌的杂志书(mook)的想法,在我心中酝酿了好长一段时间。没有想到与潍娜一聊,她也十分感兴趣。于是,我们只是喝了一次咖啡,便将编辑出版《光年》的事情敲定下来。

  2016年6月18日,我与深圳出版发行集团联合创办的大道行思传媒正式开始运营后,戴潍娜主编的国内首家专注于译介当代外国诗歌的连续出版物(mook)也开始进入到实质操作阶段了。潍娜又动员了诗人好朋友陈家坪、王东东和江汀三位副主编一起工作,从组稿、选稿和审读开始,经过了近半年的紧张努力,至2016年年底,《光年》创刊号全部稿件正式交到责任编辑王媛媛手中。

  《光年》创刊号,我与责任编辑媛媛共同编辑加工。作为出品人和第一读者,我十分满意和惊喜地看到了戴潍娜与她的伙伴们的具有创造性的和高质量的劳动成果。《光年》的最大特色是诗人译诗,并且译者队伍堪称超豪华阵容。既有饮誉诗坛的名宿西川、王家新、杨炼、汪剑钊、高兴和傅浩;也有戴潍娜、唐珺、王立秋、李栋、明迪和海娆等年轻一代读者诗歌精英。另外,关于本书的装帧设计,与潍娜商量,我们特别约请了上海的青年设计师叶津·哈勒瓦尼来担纲整体设计。

  2017年2月,《光年》创刊号可谓惊艳登场。书刚刚上线亚马逊书店,即收获了一片好评。在2017年6月14日举行的第六届中坤国际诗歌奖颁奖会议上,《光年》受到了郑敏、谢冕和屠岸等前辈诗坛大家的肯定。

  《光年》创刊号,共收入了全球10个国家最负盛名的18位诗人的代表作。其中包括了近两年来在世界诗坛声名最响亮,也最受中国诗歌爱好者关注的巴勒斯坦诗人马哈茂德·达尔维什在以色列炮火硝烟中写下的诗篇,以及加拿大女诗人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新作。

  6.《俄罗斯的安娜:安娜·阿赫玛托娃传》

  (英)伊莱因·范斯坦 著 马海甸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年2月

  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有大半年的时间。时间原因还在其次,更主要的是我不忍一下看完。几乎看每一个章节都让我有心如刀割般的难受。安娜·阿赫玛托娃不仅是俄罗斯诗歌月亮(俄罗斯诗歌太阳为普希金),也是众多中国诗歌爱好者心目中的女神。可以说这本书,真实、完整地记述了安娜·阿赫玛托娃坎坷悲怆的一生。按照《书单》的说法:“范斯坦(作者)巧妙地讲述了阿赫玛托娃贫困窘迫的生活,解释了她纠缠而痛苦的感情生活,阿赫玛托娃深情的作品代表着整个被压制的国家发声。”

  我对于安娜·阿赫玛托娃传记的关注也与前不久刚刚仙逝的我国俄罗斯文学翻译大家高莽有关。2017年1月,我主持出版了一部具有典藏价值的《阿赫玛托娃诗文抄:高莽手迹》。高先生是在中国最早译介阿赫玛托娃作品的翻译家。在与高先生的接触中,我亲耳聆听到先生翻译介绍阿赫玛托娃是带有“赎罪心理的”。那是因为,阿赫玛托娃在苏联受到批判、打压时,高先生曾经翻译过批判阿赫玛托娃的文章;在苏联访问时先生曾经与阿赫玛托娃碰面,也不敢去与她打招呼,怕被牵连。听到高先生的介绍,尽管自己也曾经看过一点女神的诗作,却对她生平了解不多。

  于是,自己专门到网上购买了这本伊莱因·范斯坦写作的《安娜·阿赫玛托娃传》。

  7.《搜神记》 冯唐 著

  中信出版社 2017年8月

  冯唐的小说,以前看过《万物生长》。对于冯氏文笔可以算是喜欢一类。但这本书,是我10份在贵阳出差时买的,在回北京的飞机上便一口气读完了。尽管冯氏调侃、幽默的文风依然保存,但故事已经不属于吸引人了——至少不再吸引我了。但翻翻,解闷还是可以的。

  8.《得未曾有》 庆山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4年6月

  在青年作家中,安妮宝贝是我持续关注的一个。事实上,她的作品不能称为小说,而只能称为散文或者随笔。但即使如此,她的书,在我看来还是具有磁石般的魔力。《得未曾得》是她改名“庆山”后的首部作品。名字改了,故事,内容、文笔、气息,还都没有改。

  9.《我的奇妙书店》

  (德)佩特拉·哈特利布 著 王海涛 译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7年6月

  这是一本书店人写作的一本纪实小说。从小生长在维也纳的佩特拉(作者)与自己的德国丈夫奥利弗到维也纳度假,发现有一家刚刚倒闭的书店在拍卖,她与丈夫竟然游戏般地拍卖中标了。于是佩特拉便辞掉了汉堡的工作,也告别了悠闲、平静的生活,来维也纳开始了她的书店创业人生。

  这本书轻松、好读到如同看影视剧,故事虽平淡,却很有趣。特别是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实体书店充满了感情的出版人,尽管书中场景是遥远的维也纳,但却一点也不陌生,甚至温暖亲切如身边发生的事情。

  10.《共享经济时代》

  (美)雷切尔·博茨曼 路·罗杰斯 唐朝文 译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5年6月

  尽管今天的中国已经俨然进入了共享经济时代,特别是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在城市的流行,更是让我们对于互联网技术给予我们带来的各种生活便利有了更加切身的体会。然而如何理解共享经济的时代特点,如何掌握共享经济的精髓,这本《共享经济时代》可以说是一本开脑洞的精良读物。

  事实上,这本书的英文版在美国出版的时候是2010年,而中文版出版的时候是2015年。而在本书中文版问世的时候,中国的共享经济,连萌芽还没有出现呢;而美国不仅有了Airbnb ,也有了Uber。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互联网思维下的协同消费商业模式”,共享的本质即是“协同消费”。

  这本书,我读过不止一遍。让我喜欢的原因,除了启发自己对于时下流行经济模式的思考之外,还有本书的策划编辑和责任编辑是我的儿子。尽管他今天已经不再从事图书出版工作了,但看到他的劳动成果,还是让我有一种欣慰的感觉。

  拉拉杂杂写了自己2017年读过的10本书的简单感受。当然这一年里过眼的书远不止这10本。不过大部分翻过的书,都很快就烟消云散了,很像这个速朽的时代———新的东西很快代替旧的东西,而新的东西很快又被更新的东西所代替。只是这10本书,似乎在心底沉下了,于是借此机会分享给书友和同好。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