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我的整个学术研究过程,就是我的学习过程”

来源:文汇报 作者:朱自奋 编辑:王进文 2017-12-11 09:33:51
时刻新闻
—分享—

《陈思和文集》(七卷)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7年出版

  本报记者 朱自奋

  日前,由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中文系和广东人民出版社联合举办的“笔走龙蛇四十年——《陈思和文集》出版发布及研讨会”于珠海举行。

  复旦大学中文系陈思和教授是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著名学者,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当代文学批评领域的专家。他受巴金先生和贾植芳先生的深刻影响,在研究和批评领域都自觉地继承了新文学的传统,体现着深厚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他的研究和批评,融深厚学养和现实关怀于一炉,从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在研究界和批评界就逐步有着持续和强有力的影响。他相继提出的一些具有原创性的学术概念和理论,如“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整体观”“重写文学史”“民间理论”“潜在写作”“岗位意识”“先锋与常态”“共名与无名”以及“世界性因素”等,在学术界有广泛的声誉,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此外,他也是一位有社会关怀和践行精神的学者型知识分子,曾组织、倡导和参与“重写文学史”“人文精神大讨论”等在人文领域影响深远的学术讨论,并曾组织出版“火凤凰新批评文丛”“火凤凰文库”“火凤凰青少年文库”等丛书,在上世纪90年代初文化出版界青黄不接期间,开人文出版的风气之先。陈思和同时也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文学教育家,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引导和培养了郜元宝、张新颖、严锋、宋炳辉、王光东、宋明炜(美)、鲁贞银(韩)、刘志荣、周立民、金理等一大批学者和批评家,通过做学问来做人,通过教育大批学生使得学术传统流传下去,堪称学者典范。

  《陈思和文集》共七卷,收录了陈思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收录最全的陈思和个人文集。其中前三卷《告别橙色梦》《营造精神之塔》《在场笔记》,分别收录了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及新世纪的文学评论代表作,既涉及对各个年代文学状况的总体评价和观照,也涉及对如王安忆、贾平凹、莫言、张炜、余华、王蒙、严歌苓、卢新华、张翎、宁肯等作家的研究和评论,同时也包含他对当代文化问题和出路的思考。第四卷《名著新解》收录了他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和代表性现象的细读。第五卷《巴金的魅力》收录了他关于巴金的研究论著。第六卷《新文学整体观》则收录了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思考和研究,涵盖了他的学术名著《中国新文学整体观》正续编以及他对学科发展的思考。第七卷《星空遥远》则收录了他的回忆录和怀人纪事的散文,其中既包括他的少年生活回忆录《1966-1970:暗淡岁月》,也包括一些怀人纪事的散文,写了在他的人生道路上给他深刻影响的人物,如巴金、贾植芳、冰心、郑超麟、匡互生、章培恒、曾华鹏、钱谷融、潘旭澜、李子云、周介人等等, 集结起来几乎是一册20世纪知识分子精神变迁史,既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悲欢离合和波谲云诡,也体现了中国现代人文精神的传承。中山大学教授谢友顺认为《文集》直观地体现出陈思和作为一位学者的“巨大体量”,令人钦佩。

  《文集》编辑、湖北科技学院陈国和教授说,在编辑该文集的过程中,令他感受最深的不仅仅是陈思和对文学史材料的熟悉,也不仅是他的理论创新,而是他面对当下知识分子遭遇的各种现实困境表现出来的勇气与责任,这是他对人文精神的守护和开拓。这部七卷本文集要把陈思和先生的学术精神与实践行为都囊括进来,是相当困难的。此外,由于篇幅的原因,陈思和还有许多理论成果未收入文集,如有关比较文学和外国文学、世界华文文学成果,以及数量庞大的读书笔记和序跋杂文等。

  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肖风华指出,陈思和的评论和研究,不仅是中国现代人文传统中鲁迅精神和巴金精神的活生生的继承者,同时也是从实际作品和文学现象出发,提出原创性理论和概念的“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代表,彰显出了用中国自己的理论话语和框架解释和描述中国自己的文学这样一种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对学术界具有深远意义。

  《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认为,陈思和以其一以贯之的诚实正直的治学为人品格,赢得学术界和评论界的尊敬,这套《文集》有着“打通现代与当代”“重写文学史”的意义,其丰富和重要性是难以道尽的。

  从事文学研究和教书育人一晃40年,陈思和回顾求学与治学人生,感叹时光飞逝,“我这一代学者,与现在的博士、博士后相比,并没有经过专门的长时间的文化知识上的学习,更多的是在生活中、工作中学习。我比较幸运的是我高考前是在街道图书馆工作,所以较早接触了当代文学。1977年高考进复旦后,我有幸认识了恩师贾植芳先生,贾先生本身就是一座大学。我研究巴金就是在学习巴金。如果没有巴金、贾植芳的教导和榜样,就没有今天走这条路的我。大家现在常常提到我在上世纪90年代主编出版的‘火凤凰’丛书,其实当年我编这套书的初衷就是看到年轻学者出书很困难,我就以巴金创办文化生活出版社为青年作家出书的精神为动力,办了这个丛书。我是在学巴金。后来巴金还为这套丛书题词。这套文集基本上是我的文学评论集,没有把我的一些书评文字放进去。但其实读书随笔是我比较重要的文字,是我对自己的一种思维训练。往往在我提出一个理论概念之前,我已形成许多读书随笔,觉得某个概念在面对文学创作和现实问题时很好用,可以推广,然后才提出来。因此,我做人也好,做学问也好,实际上,我的整个学术研究过程,就是我的学习过程。”

  陈思和一直认为,实践比理论更重要,行动比写作更重要。“这套文集是我四十多年来学习和生活的一个记录,也是我努力寻找一种生命活法的尝试。”有很多人惊叹陈思和有如此旺盛的创造力,写出如此丰厚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而陈思和却只是平和地笑笑,说,文字是他自我解压的一个方式,“其实我并不是一个表面上看起来那么乐观的人,所以会有很多迷惘委屈压力都沉积在心里,我平时也没有什么其他爱好可以去玩去转移,只有靠写作才能把内心的很多压力曲曲折折地化解掉。”

  陈思和说:“在我的所有身份中,只有一个身份是令我全然快乐的,就是教师。看到学生的成长成熟成就,是我最欣慰快乐的时候。”在飞往珠海参加《文集》首发式的飞机上,他写了一首律诗,并以这两句结尾:“追光卌载桃林盛,唤作后生舞龙蛇”,用夸父逐日,身后留下桃林惠及后人的意象,来表达自己愿为学术传承和教书育人事业而奉献终生的心愿。

  据悉,《陈思和文集》是广东人民出版社的“学人文库”系列之一种,该社计划在未来五到八年内将中国人文社科领域共40位顶尖学者的著作结集出版。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