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穿越中美时空的中国故事

来源:文汇报 作者:赵启正 编辑:王进文 2017-12-11 09:44:05
时刻新闻
—分享—

《逆风无畏》 崔家蓉 著 新华出版社 出版

  赵启正

  今年3月我率团去美国参加中美高端智库对话活动,因日程过紧未能拜会我十分尊敬的美国福茂集团创建人赵锡成博士。他工作也很繁忙,得知后即令小女赵安吉给我送来了一本繁体版的传记《逆风无畏》。在回国航班上,我一气读完,掩卷之刻,思绪奔腾。

  今闻新华出版社出版了简体版《逆风无畏》,开首加了赵博士女儿赵小兰2017年1月在白宫宣誓就职第十八任美国运输部部长的内容。读了这本好书,自然不禁有话要说。

  赵锡成博士的故事,无一节不励志,无一节不令人动容。它包含着从失败走出的成功,是一位上海市郊贫寒子弟跨越两个世纪、又跨越两个半球而成真的创业梦。这个梦孕育于东方的中国土地,施展于西方的美利坚的发达空间。支撑传奇的却是人类文明中共通的优秀品质:坚忍不拔,包容谦让,家和万事兴,教育走天下。然而这个故事的底色,毕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其他文明中得到了认可和融合。因此,读赵锡成博士的传奇,我更大的冲动是想还原中国文化的元素,寻求中国故事超越时空、传递中国品质的缘由。

  作为美国商界公认的“华人船王”和世界散装船运输业的航运巨子,赵锡成博士具备令人佩服的三个品质:创新性、坚韧性、谦让性。创新性使他率先开辟出绿色航运,不仅与时俱进地符合国际海事组织的新标准,并以大成本付出稳坐领军之座,但这或许是成功企业家都具有的魄力。坚韧性使赵锡成在尝试金融业失败后专心聚焦造船与运输业,并以平常心来应对行业的起伏,且保持了五十多年的基业常青。这也是东亚儒家文化圈内优秀家族企业家的共通性。

  然而,第三点谦让性是弥漫着浓郁的中国特色的中庸之道及“和为贵”,它使赵锡成与众不同。在台湾起步阶段,他即使荣升船长,却因为“进步过快”而自愿拿正常职位的一半薪水;在美国的事业发展中,因为合作伙伴的食言,他只得独自揽下巨额造船订单,紧接着便是四处贷款几近绝望;在“赫勒拿号”船撞击事件后,眼看合作伙伴纷纷退出股份,他却独自承担事故引发的风险甚至破产。在赵锡成的字典里,谦让和吃亏是动态词,他愿意以此为契机,以自己的诚意和提升去化解。传记里多处提到,每逢这些时候,他“总以阿Q精神自居”。这在强调契约精神和利己动力的西方市场经济中,显然属于道德的另类。放在今天的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文化中,我们可以归纳为“义以生利”。这是中国儒商的特色,而从领导力角度而言,也是品德树人。赵锡成博士将他的这些品质带进了美国主流社会,并如他的绿色散装货运一般,洒向货物所驰的天南海北各个文明中。

  作为从小接受仁义礼智信教育的中国君子和美国商界的成功人士,90高龄的赵锡成博士可圈可点的品质还有很多,但我最看重的是他的家庭观和教育观:他不仅受惠于浓郁的儒家家庭教育,战火连天中父母坚持让其完成学业,他的成功动力“年轻时源于父母之爱,成年后来于对妻子和女儿们的责任”,血液里流淌着的“修齐治平”思想又促使他将爱和责任反哺于家庭。

  从六个成功女儿的回忆中可看出,赵锡成以父爱陪伴了每位孩子的成长。他对大女儿赵小兰有过期许:你不是美国出生的公民,不能做总统,但可以做部长。当赵小兰今年1月被任命为美国运输部长、创下华裔两次入阁记录时,她的第一个电话就是打给父亲:我做到了。她对记者们说:“虽然很难,但我准备好了。”这些都源于赵锡成的言传身教。父爱的陪伴是无形的资产,却也是因时机而产生效果。赵锡成在最恰当的时候,边创业边给予女儿们最大的精神动力。

  赵锡成的教育观更是一笔终身相随的财富。初到美国,他虽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却因战乱而没有文凭,四年坚持边工作边旁听后终于感动圣约翰大学获得硕士入学资格。在50岁时,他又获得博士学位。夫人朱木兰女士也是在抚育六个女儿成人后,在53岁刻苦研读成为历史学硕士。他们的女儿中,四位是哈佛大学商学院硕士毕业,在美国创下了记录。更可贵的是,事业成功后,赵锡成夫妇在中国、美国支持教育事业,设立教育基金,彰显了中华民族爱学习、重教育的传统,但又低调而不宣扬。与家庭观相伴的,还有赵锡成对爱妻朱木兰的钟情和忠诚,浪漫的一见钟情固然传奇,但厮守终身相濡以沫的相互扶持,更是无言胜有言的典范。

  赵锡成的人生信条是“自守自惜”。在中美两块土地上,他认为中国文化教他做人,美国文化教他做事。其实,做事做人本就无法分离,在我看来,赵锡成在美国商界突破“玻璃天花板”的所为,就是在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作注解,也在为人类不同文明的相通之处做阐释:具有中国文化底色的商道得到了美国文化的认可,美国商业文化也受到了中国“义以生利”视角的触动。在做人方面,同样如此。赵锡成在新世纪率领女儿一同加入中美经贸、文化交流行列,更是登高望远,知行合一。

  如此看来,赵锡成创下的无数第一,并非神话,而是榜样。既是榜样,我们就可以学习他身上的某一点,将之发扬光大,那么21世纪的中国故事就会越来越具有感召力,它将超越时空,成为中国文化给予人类文明的贡献之一。

  最后,我还想告诉读者,赵锡成博士经常回国,尤其喜欢常回上海。这是他生活了22年的土地。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