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鲁迅,怎么读?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陈浩 编辑:王进文 2017-12-15 08:59:36
时刻新闻
—分享—

鲁迅先生

《鲁迅还在》作者、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

  对中国读书人而言,鲁迅是个永恒的、绕不开的话题。

  前几年,鲁迅退出中学语文教材的话题被人们广泛议论着,姑且不管教育层面的思考,仅这个话题本身引起热议就充分说明了“鲁迅”这一符号的非同一般。

  有时候我在想,鲁迅本人会愿意人们一直谈论他、一直读他的作品吗?虽然他本人未必愿意,但作为文化遗产的鲁迅,却是我们后人不可轻易忽视的。

  读不读鲁迅,似乎不成问题,每一个接受过基本教育的中国人,都一定在学校课堂上读过鲁迅。但这和真正的阅读毕竟不一样,更何况在学习过程中,许多人读鲁迅的体验并不好。“读不读”鲁迅,指的不是作为教材的阅读,而是另一种自主自发的、更高层次的阅读。作为学生,除了教材,你还会读几篇鲁迅的文章吗?作为成人,你还会继续读鲁迅吗?

  多年前人人读鲁迅、只能读鲁迅的那种“盛况”是不正常的。转眼之间没几个人再读鲁迅,又同样令人惋惜。幸运的是,仍然有一批人在研究鲁迅,用各种方式推动人们阅读鲁迅,老一辈的有钱理群,中年的则有孙郁等人,他们用自己的学识和境界,从更新颖的、更接近这个时代的角度重新阐释鲁迅,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好书,譬如《心灵的探寻》《鲁迅遗风录》等。阎晶明的《鲁迅还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也是这样的书籍,他结合自己的“鲁迅阅读心史”谈了怎么读鲁迅的问题。

  为了摆脱过度拔高乃至神化鲁迅的错误,新时期以来人们提出了“平视鲁迅”。阎晶明则旗帜鲜明地指出:读鲁迅“须仰视才见”。当然,他的“仰视”并不是拔高鲁迅,不是否定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而是在承认鲁迅思想和文学高度的前提下,去探究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人生与精神世界。我以为,这种阅读鲁迅的态度是客观的,也是必须的——平视鲁迅,你觉得自己够格吗?

  这本书收录了十余篇“读鲁迅”的文章。他仰视鲁迅,同时选择了很“接地气”的解读角度:关于鲁迅的吸烟史和生病史,从鲁迅一生的生活习惯去了解他的性格与情感世界;关于鲁迅和他生活的城市,把鲁迅放在独特的城市文化环境中去考察;关于鲁迅和藤野先生、青年烈士及年轻作家的交往,从事件、细节的考证中,发现鲁迅的坚韧与柔软……角度独特、材料丰富,引人入胜。

  譬如阎晶明在《起然烟卷觉新凉》中写到,鲁迅烟瘾极大,最多一天50支;他也曾多次戒烟而终未成,甚至为不能戒烟“寻找一点口实”,认为“自己的身体好坏跟吸烟没有直接关系”。这种近似狡辩的话语,活脱脱地展现出一个“老烟鬼”的形象。在作者提供的这些鲜活细节里,鲁迅像个邻家小老头,身上有着浓浓的烟火气息,他绝非“超然于人间烟火之外的神明,而是生活于人间的战士”。

  作者始终在提醒我们问题的另一面:生活于人间的战士依然是战士,并且首先是战士。他是离不了烟的战士,虽然烟不是战斗的工具,但它们可以是陪伴,是慰藉。鲁迅在女师大风潮之后被撤职,还特意买贵烟来抽,并且笑言“官总是要丢的,丢了官多抽几支好烟,也是集中精力来战斗的好方法。”透过这个烟雾缭绕的细节,我们能看到先生坚毅的面庞和坚韧的斗志。

  又如《把酒论当世,先生小酒人》,作者搜集大量资料,从鲁迅本人的“酒事”谈起,进而梳理他文中“酒的意象”,探究鲁迅对酒的理解。“总喝但不是很多,是鲁迅喝酒的基本情形”,但作者也记述了几次醉酒的情形,酒事中见先生酒品与人品。不仅如此,作者还基于民族文化层面去考察鲁迅的“酒事”,他自己喝酒,他创作的小说人物也常常离不开酒,比如孔乙己等。“在他的心目中,在他的文章里,举凡命运失败者、人生落寞者、时代落伍者,大都在愤世嫉俗的同时,有着借酒消愁而且通常是借别人的酒消愁的悲伤经历。”一杯酒,充满诗意,同时浸透了中国知识分子几千年的传统与情感。

  烟酒,反映了鲁迅日常的生活。然而阎晶明要传达的不仅是生活中的鲁迅,更为重要的是:鲁迅最大的价值,正是在平凡的个人生活和社会万象中发掘出深刻的国民性,并进行深入剖析与思考。即使庸常如温一壶烧酒飘飘欲仙的小日子,在先生看来,“比之外国士兵的烂醉街头,正是自我麻醉与刚烈之气的差异暗示”。这种于平凡处见深刻的思想高度,就是我们须仰视鲁迅的原因之所在。

  今天的人们,有的选择遗忘鲁迅,甚至把鲁迅扫进故纸堆;还有的津津乐道于鲁迅的一些“谜团逸事”“黑历史”,打着“还原鲁迅”的旗号消解鲁迅的价值,消费甚至否定、污化鲁迅。如此这般对待民族精神和文化遗产,正是鲁迅先生当年深深忧虑的。他曾经思考的、担忧的、批判的,在今天的社会依然存在;他期望人们将他“遗忘”,正是因为他期望着将来已经是新的世界,将来的人们都已经是新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鲁迅远远没有过时。

  阎晶明说“鲁迅还在”,是基于这样三点判断:一是“真正的经典不会被撼动”,一是“鲁迅思想的魅力在于其强大的现实性”,还有一点是“鲁迅思想活在人间”。我们这个时代,虽然和鲁迅生活的那个时代有了非常大的差异;但我们国民性中所传承的或优或劣的基因,依然具有强大的力量。因此,虽然鲁迅早已远去,但他必须“还在”。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