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群星闪耀 向美而生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王加婷 编辑:王嫣 2018-01-09 09:46:38
时刻新闻
—分享—

  《向美而生》周华诚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关注美,关注美的诞生,以及艺术家心灵求索的过程,作家周华诚的新书《向美而生》,可以被视作“艺术家的群星闪耀时”——采访了16位享誉国际国内的学者、艺术家、建筑师、生活美学家,将各个领域内顶尖人物之心灵收获于一书。这是一场美的相遇,作者的寻访、读者的阅读,都会在内心开拓出一个辽阔的精神的星空。

  音乐家何训田、敦煌壁画大家侯黎明、油画家施本铭、建筑史家孙大章、木雕大师陆光正、琉璃艺术家戴舒丰……这些学者、艺术家,通过他们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美学的身心体悟,追溯传统文化复兴,呈现出东方人文生活方式,将流动的精神内容实质化,探究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与现代人的精神诉求。

  这些文化大师与名士,有着各自瑰丽而美妙、辽阔又丰富的精神世界。他们将自己毕生的艺术追求、精湛的艺术水准,在这个世界上呈现出来。他们的精神,一部分以艺术品的物质形式得以展现;还有一部分,则以书的形式记录和呈现出来,由此,更多人能深入到他们深邃和高远的世界中,与他们一起神游八极,思辨人生。

  阅读本书,我们能发现在那些文化与艺术大家身上,有着共同的品质。首先,他们都对艺术工作热爱到痴迷的程度;二是为人天真,更像是一个孩子。二者合一,是为大境界。对生活充满热情,无机心,少俗虑,“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更值得敬佩的是,他们都掌握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用自己的工作,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榫接在一起。

  我以为,所谓传承,不仅是留住手艺,更是跳出禁锢,将手头的事向前再推进一些。一个艺术家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一个地方,而是要不断地将自己的生命感受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这是一股生生不息、不断向前的力量。

  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静穆的观照与飞跃的生命相融,构成了中国美学精神的两元。认识传统最好的方式,是使传统具体起来。在本书中,艺术家们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其承载的思想、内容、记录,都是富有生命力的。他们将耀眼的物质或非物质遗产,尽心尽力守护,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创造、建设,仿佛一只无形的手,将古今相连,让我们了解到何为中华文明的璀璨与优雅。

  不难发现,很多艺术家的人生、艺术、生活彼此通联——艺术可以介入社会生活,而不是象牙塔的自娱自乐。文学艺术不是浮于表面的故弄玄虚,而是唤醒我们内心对生活、对宇宙的好奇与尊重。一个人,如果学会了带着艺术感诗意地生活,那么他生命中的每一刻都会变得诗意,因为每一刻的时光对他来说,都是一种黏土,由他来塑造,赋予形态,锻炼成诗歌的日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太阳底下,万物各成其美。

  艺术不是知识,而是一种生活智慧,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它使用的是人人都能理解的语言,只要珍视生活,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可以感受到艺术的气息。艺术是生活的一个途径、一个通道、一个媒介。用艺术的方式来享受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所以,一切美的光芒来自心灵的映射,失去心灵的映照,是无所谓美的。

  作家周华诚,擅长散文、随笔、小说的写作,这些年出版了不少受读者喜欢的书。而这一次,他把自己隐藏起来了,隐在大师们的身后。大师们的思想与语言,则熠熠生辉。好的访谈者,总是这样,他能激发起访谈对象的激情与灵感,让思想的火花迸发出来。我想,这与周华诚从事过多年的媒体行业并有着深厚的采访经验有关。

  在采访敦煌大师侯黎明时,侯老师说,敦煌是一座艺术宝库,无数大师埋头其中,投入了毕生的精力与才华,每当他在一座座洞窟里临摹、研究,而后创作,在奋力描绘自己心灵所见的那个景象时,常常会把周围的一切都忘记。这样的过程是神圣沉静的,同时又感受到了无与伦比内在的欢愉。音乐家何训田则说,他的音乐,不只是给人类听的,而是给万物听的。透过语言,我们能感受何老师诚实、多情、纯真的灵魂,完全倾注到了音乐里……

  罗兰·巴特说:“无数片段的话语,一有风吹草动就纷至沓来。”不能言喻的心理隐秘,艺术家珍贵的埋藏,潜隐之物,一丝丝心绪,都在这本醉人的书里展现出来。“花看半开,酒饮微醺”,阅读中,与一个个阔大、丰富的心灵碰撞与交流,我甚至不知,自己是否已如痴如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