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两种丁香:既象征文人理想又是医家妙药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钟葵 编辑:李子璇 2018-03-27 09:26:48
时刻新闻
—分享—

郎世宁 《仙萼长春图》 之丁香花

清 蒋季锡《丁香图》

  古人所说的丁香有两种,一种是用作香料和中药的丁香,另一种是著名的观赏花木紫丁香。这两种同名不同属的植物,各有各的传奇,各有各的故事,在历史上留下了“名药”和“名花”的美名。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葵

  花名虽相同,植物种类不同

  中国传统名花中,花色以紫色为主的花不算太多,开于春天的更是屈指可数。在这些春天开的紫色花中,南方人对紫荆花、紫藤花、紫玉兰等比较熟悉,而北方人则对紫丁香印象深刻,因为紫丁香主要生长在我国北方地区。

  紫丁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丁香花,古人经常称之为“丁香”。不过,古人所说的“丁香”有两种,一种属木犀科丁香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原产我国东北、华北地区,是我国传统名花之一,在《花经》中位列“三品七命”。这个属的植物有很多种,如紫丁香、白丁香、辽东丁香、西蜀丁香、北京丁香、云南丁香、毛叶丁香、小叶丁香等。这一类丁香,是著名的庭院观赏花木,其中最常见的是紫丁香和白丁香,而白丁香实际上是紫丁香的变种。

  另一种“丁香”是桃金娘科蒲桃属植物,主要用作香料和中药,原产于坦桑尼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热带地区。在我国南方也早有栽培,主产于广东、海南等地。其树高可达10米以上,夏季开淡紫色花,花蕾干燥后入药,称“公丁香”,因形如“丁”字,又名“丁子香”。花后结果,果为长倒卵形或长椭圆形,入药称“母丁香”。因果皮与种仁可剥离,种仁由两片形如鸡舌的子叶组成,故名“鸡舌香”。这种丁香在《本草纲目》中有介绍:“丁香,释名丁子香、鸡舌香,气味辛温,无毒。”清人张秉成编著的《本草便读》也记载:“丁香有公丁母丁两种。公丁是花,母丁是实……母者即鸡舌香,古方多用之。今人所常用者,皆公丁香耳。”

  这两种丁香,原属不同的植物种类,花名相同实属巧合。属落叶灌木的丁香因花筒如钉且香故名,药用丁香因干花蕾形如“丁”字故名。它们在我国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都是有故事的花木。

  汉桓帝时官员上朝口含丁香

  药用丁香在古代以“鸡舌香”的故事为人津津乐道。据史籍记载,汉桓帝时,侍中刁存年老口臭,每次上朝议事,都把桓帝熏得呼吸困难。桓帝有一次终于忍不住打断他的话,赐给他一颗“鸡舌香”,要他含在口中。这个“鸡舌香”有辛辣味,刁存以为自己犯了什么大错,桓帝赐给他毒药,吓得半死,不敢咀嚼,更不敢吞下去。退朝后回到家里,突然要辞别亲友,搞得家人不知所措,唯有哀泣。一同僚好友让他把口中“毒药”吐出来看看,才知道是“鸡舌香”,此事在当时被传为笑柄。这件事发生后,朝中大臣便开始注意“口气”了,于是在朝廷口含香料奏事风行一时,不久之后,就变成了正式的礼仪。

  据汉代风俗著作《风俗通》记载:“汉尚书郎每进朝时,怀香握兰,口含鸡舌香。”《初学记》引《汉官仪》称:“尚书郎含鸡舌香伏奏事,黄门郎对揖跪受。故称尚书郎怀香握兰,趋走丹墀。”可见,古代的郎官口含“鸡舌香”,是“欲其奏事对答,其气芬芳”,以免“口气”不佳。此风流行至三国,又出了一件趣事。《三曹集》中《魏武帝文集》有尺牍一封,名为《与诸葛亮书》,其中有一句:“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魏武帝就是曹操,他为何要送五斤“鸡舌香”给诸葛亮?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诸葛亮有口臭。其实,曹操送五斤“鸡舌香”给诸葛亮,是希望诸葛亮为他服务。但他又很低调,文字上虽说“以表微意”,想和诸葛亮一起口含“鸡舌香”,同朝为官。实际上是试探诸葛亮该何去何从。结果如何,就不用说了。

  比起药用丁香的故事,另一种丁香的故事就文艺多了。作为我国著名的庭院观赏花木,落叶灌木丁香早在唐代就以其独特的魅力名声大振,连“诗圣”杜甫也为之留下诗作。杜甫的《江头五咏·丁香》是最早出现在诗人笔下的丁香名篇,其诗曰:“丁香体柔弱,乱枝结犹垫。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深栽小斋后,庶近幽人占。晩堕兰麝中,休怀粉身念。”前四句用白描手法展示了丁香柔弱、乱枝、细叶、素艳的形象。后四句则写出了丁香应有的高洁形象。杜甫认为丁香只适合栽种于幽僻之处,与“幽人”(在古代指隐士)为伍,如果堕于“兰麝”(温柔乡)中,就算粉身碎骨也没用了。杜甫此诗,是告诫人们:身名不可隳于晚节,即使柔弱如丁香,也要坚守自我。后人总结杜诗的丁香意象,称丁香为“素客”。

  丁香柔弱似女子

  紫丁香的柔弱是人所共知的,它很女性化,枝条柔软,花小如丁,只有当一簇簇的小花聚集在一起时,才如云如海,如雾如霞。在春雨如丝的季节,更是紫气氲氤,花香迷离。在未开花时,它的花蕾结而不绽,犹如“心有千千结”。在一些多愁善感的文人眼中,丁香之结就变成了心中之愁。李商隐因此有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南唐中主李璟看到雨中的丁香结,也忍不住发出“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感叹。丁香在诗词中的“愁”意象,在戴望舒的笔下,更发挥到淋漓尽致,现在很多人认识丁香,就是因为读过他的《雨巷》。

  丁香柔弱、美丽而高洁的形象,在一些诗词和绘画中又出新意,既不代表“幽人”,也不代表忧愁,而是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如唐人韩襄客有诗曰:“连理枝前同设誓,丁香树下共论心。”毛文锡有词曰:“豆蔻花繁烟艳深,丁香软结同心。”皆以丁香为“爱情之花”。难怪古人又称丁香为“情客”。清代的女画家蒋季锡,将自己的情思倾注于花草树木中,从女性意识的角度进行创作。她的《丁香图》,突破男性绘画程式的限制,超出男性绘画语言的框架,既有前辈女画家马荃的勾染花卉法,兼学恽寿平的没骨写生法,同时巧妙地吸收了西方绘画的明暗技法,融会贯通,独辟蹊径,笔触工整细致而不刻板,写实逼真而不失意趣。通过描绘丁香树的柔弱之姿和丁香花的美丽之态,表现了自己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

  即便是男性画家,在描绘丁香时,也会在有意无意之间表露出隐藏在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如八大山人曾绘有一幅《丁香花图册页》,此册页只有两开,左边一页绘一枝丁香花,右边一页是题跋及钤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朱红色的大“唇印”。这个“唇印”是印章还是别出心裁的标记?其中有何特殊寓意?至今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