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村庄的百年变革史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阿迟邦崖 编辑:王进文 2018-04-13 12:39:36
时刻新闻
—分享—

  界岸人家,是当地人自称的。位于张家港一条圩岸的两侧,原本聚居了百多户农家,老殁新生,入驻外居,流转沉浮。

  几百年来,沧海桑田,如今岸基已尽数淹入了河心,居民也都搬去了镇上。所剩下的,唯有深植于这片土地的情愫了吧。

  黄健,一个机关干部,深恐故土就此湮没,后代无根头可忆,在退休后耗费3年,采访44位村民,根据他们口述的尘封已久的往事编录成这本《界岸人家:一个中国村庄的集体记忆》(江苏人民出版社)。

  本书以年代划分,共4章,在“民国旧事”中,或忆曾为名门望族,办学造桥,福萌一方;或叙旧时的习俗,童养媳外也有童养婿,“叔接嫂”式的“搭伙夫妻”;或叨传闻逸事,“可恶的东洋人”“鸦片烟”“蜘蛛精”等掌故。

  “公社岁月”讲分田租地,艰难时世,批斗折痕,那时真会为了像李贵才老人说的“一碗腌菜放不放油”而决裂,直到读书、当兵,看见生活的新希望。

  “改革年代”讲那年代村干部的廉洁、敬业与朴素,也讲奋斗逐梦。比如在钱贵贤老人身上可以看到第一代下海人的缩影。这一章从寻常人家具体的、平凡的琐事中,折射底层人近百年的命运和生活变化。

  或许是口述之故,宛如原汁味的促膝夜话,一页页翻看这部江南人家的变革史,分外亲切,又无限感慨。黄健曾说著述本书是“为古老家园唱一首怀旧的歌”。

  诚然,书中言及之事已一去不复返,人们的生活只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前进。但此书真意远不止此。黄健出身贫寒,深谙百姓之苦,一直关注“三农”问题,本书所记也有意引导人们对“三农”问题进行从宏观到微观的思考。

  本书时间跨度约一个世纪,上可追溯至晚清,当时的体制为自给型的小农经济,江南人口密度大,土地呈碎片化,加之时局动荡,普遍贫困,消费指数远远撑不起市场。三民主义对不少国民的意识形态也造成了冲击,开始摆脱小农经济的框架,但是农业自始至终都对国民经济产生重要作用。此外,还有土地分配严重不平等现象,土地改革应时爆发。为了维护集体经济,开始试验人民公社,但无法解决根本的矛盾。改革开放正好促成小农与土地的分离,市场经济终于得到了真正的发展。

  在滔滔历史洪流中,界岸人家的生活蒸蒸日上,旧式农民也逐渐退出舞台,田地交到了新型农民的手中,除了作物的种植和劳作,他们更把重心放到了技术和营销上,实是大势所趋。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