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美文|一“枕”黄粱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奉荣梅 编辑:王进文 2018-04-18 09:30:23
时刻新闻
—分享—

  去年底,湖南省博物馆新馆开放,展出三件重量级展品:世界最早“现代人”道县人标本,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标本,世界最早的陶器——陶釜。而这三件宝贝,都来自湘南道州西北两个神秘的岩洞:福岩洞、玉蟾岩。

  我曾多次怀着膜拜的心情,穿越丛林与稻田,奔赴这两个隐藏着现代人类秘密的岩洞探秘。当我与省博物馆橱窗里的三件文物对视时,它们的出生地——荒野孤峰里的玉蟾岩,残败的青砖翘檐背后的福岩洞,在眼前交错、叠加,就像蒙太奇一般:在森森古木掩饰的古老溶洞里,世界最古老的锅子陶釜热气氤氲,世界最早的人工栽培稻米,被柴火焖煮得发散出锅巴的焦香,那些在喀斯特溶洞里穴居的祖先们,奋力地啮噬着野味,他们的牙齿磨咬得锋利、有韧劲……

  而在某年某月,先民们偶然间扯了野地里的一种竹叶,包裹着糯米,熬煮成粽子后,吃起来又香又有滋味,重要的是更便于存放。于是,他们上山打猎,下河捕鱼,下田做农活时,带上几个粽子,就几块腌菜下肚,消化得慢,更经得起饥饿。

  江南人,一般都是端午节祭祀屈原才吃粽子,而在道州,一年有几个节庆粽子都会隆重出场,除了端午,清明、七月半、中秋、春节都要包粽子。

  道州粽子最常见的是羊角粽子,用棕条或是稻草纱线绑出三个尖尖的角,棱角分明。最鲜见最特别的是枕头粽子。

  包枕头粽子,是乡村每个家庭主妇展示才艺的时候,婶娘姑嫂们,都暗自攒劲准备。清明前夕,女人们就开始准备包粽子的原料,在田间地头搜寻上好的粽叶。包扎枕头粽子要挑选长而阔的上等竹叶、笋壳,糯米要浸泡得恰到好处,再松紧适度地填充在竹叶笋壳里,要耗费1公斤左右,包扎成约30厘米长、10厘米直径的圆柱后,形同枕头。

  枕头粽子需要用树兜慢火熬煮,糯米的清香招徕了全村的孩童。但是,枕头粽子要熬煮一夜才能煮透,孩子们终是抵挡不住瞌睡虫的侵袭,做起了“一枕黄粱梦”。民间也有说法,小孩若把枕头粽子当着枕头睡上一夜,能够祛病强身,出入平安。于是,在第二天,家里熬制了枕头粽子的孩童,背上多了一根用麻绳系好的特制小枕头粽子,神气活现地到处显摆。

  道州民间祭祀,礼仪隆重,据旧时《道州志》载:“春祭最重。每岁清明,合族子侄……具牲币,质明而祭。然后合食,以次序坐,无敢越。陈祖训,明劝惩,其礼甚严。或各家私祭,谓之小清明,既乃往奠于墓,谓之挂祭。”男耕女织时代,乡村崇拜男根文化,清明节的枕头粽子,只有男孩子才有资格得到,也叫子孙粽。清明那天,宗祠祭饮“吃清明”,能入宗祠的只能是男人,祭祀完毕,族中每个男子都可分得一根枕头粽子,预示多子多福,宗族后代发人,瓜瓞绵绵。

  每年的吃清明,只有家族中新添男丁的门户才能轮流做东,挂扫完毕,族人在其堂屋里喝米酒、吃粽子、划拳猜枚,主家乐得忙上忙下,满是喜气地抱着孙子敬酒敬肉,讨来满堂的祝福。

  清明时节,家人回老家祭扫,都会带回好几根枕头粽子。我常分送友人们分享,面对一根“巨无霸”,受者皆惊异不已,不知从何入口。我在送粽子时,还一一培训吃法:以白色丝线或是缝衣线,绞割成饼状,撒上白砂糖、红糖就可吃,或者蒸熟、油煎、油炸,金灿灿、香喷喷更好吃。包枕头粽子时,加入了稻草灰碱水和茶油,熬煮的时间长,很瓷实,有韧劲,若吃不完,在太阳下晾晒干,可放上几个月,吃时再以水煮软,一样清香糯软。

  吃着黄澄澄的枕头粽子,我不由得想起唐代李泌《枕中记》“一枕黄粱”的典故来。“一枕黄粱”,是指煮熟一锅小米饭的工夫做了一场好梦,原比喻人生虚幻,后比喻不能实现的梦想。也许,枕着枕头粽子的孩童,也曾做过类似《枕中记》中的卢生的黄粱美梦,不过,不会是科举及第官运亨通之类的美梦,也不会有人生如梦的醍醐灌顶般顿悟,应该只是他有限的见识里关于吃食的美梦吧。

  近年,我收到道州枕头粽子时,就会想起在荒野里张开大大的蛤蟆嘴的玉蟾岩,静静地眺望着在另一座孤峰里的福岩洞,它们守望着农耕文明的秘密。那两粒古稻壳,枕着陶釜的残片,一梦一万余年,梦醒时分,它们在400公里外的省城,与比它们更古老的 乡人的牙齿相遇。不知,它们是否,也梦回了那一方山水、那一种方言?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