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赵东明 编辑:周静 2018-05-04 11:40:14
时刻新闻
—分享—

  每年的四五月份,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园读书季”,各种活动、各种评比可谓热火朝天。不过,据最近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首次发布的我国阅读指数: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66本。远低于走在前列的以色列、匈牙利、德国,也低于我们的邻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甚至和世界平均水平也有相当差距。而作为阅读主体的中小学生,有相当一部分,除了课本和与考试有关的辅导资料,很少阅读其他书籍;部分作为文化传承者和引领者的教师,除了教材和教参,其他的书籍也很少涉猎。而成年人除了与工作相关的之外,阅读主要集中于情感和故事类、娱乐方面。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阅读习惯和传统的国家,对读书的重要性已有充分的认知和共识。书籍是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个人而言,读书可以让我们增长见识,领悟智者的思想,使自己也变得明理睿智。通过阅读,通过了解他人的生活和经历,可以让我们体验和感受多样的人生。读书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可以快速系统化地学习知识,可以指导我们高效地完成工作,提升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还可以提升一个人的气质、思想品位和道德修养。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而言,阅读量的多少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的素养、国家的文明程度,决定国家和民族的核心竞争力,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已经连续5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倡导全民阅读”的提法升级为“大力推动全民阅读”,而《全民阅读促进条例》也于当年6月起正式实施。国家有关部门正统筹协调有利资源,把公共图书馆纳入全民阅读的总体工作布局,以充分发挥其作用,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

  笔者以为,学校在进行读书节活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参与的深度与广度,不应成为少数学生展示自我和个性的舞台,应该有广大师生的参与。读书节也可以对外开放,走出校园,影响和融入社会,可以发动家长积极参加。让大家意识到,读书不是个人行为,不是学校行为,不是一时权宜之计,而应当是全社会的事情。读书,应该从娃娃抓起,从小就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不能让学生误以为读书就是为了考试,为了一个好的成绩,为了考一个好一点的学校。过于功利的阅读,只会扼杀孩子读书的兴趣,甚至会让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输在起跑线上。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