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光在艺术中永存

来源:文汇报 作者:周克希 编辑:王进文 2018-05-25 09:21:36
时刻新闻
—分享—

  马塞尔·普鲁斯特 (1871—1922)和他的长篇小说 《追寻逝去的时光》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是世人所公认的。正如法国作家安德烈·莫罗亚所说,普鲁斯特发现并挖掘的不是“矿脉”,而是前人未曾发现过的新的 “矿藏”。

  普鲁斯特是为文学而生的。他曾说:“人们敲遍所有的门,一无所获。唯一那扇通向目标的门,人们找了一百年也没有找到,却在不经意中碰上了,于是它就自动开启……”当这扇 “唯一的”门开启时,普鲁斯特看到的就是这部以时光为主题的生活的 “大书”。他后来在小说中写道: “真正的生活,最终被发现并被阐明,因而是唯一完全真实的生活——就是文学。这种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每时每刻都不仅寓于作家身上,而且同样寓于每个人身上。但是他们看不见它,因为他们缺乏阐明它的意识。因而他们的过去充斥着无数杂七杂八的底片,派不上用场,原因是智力根本无法将它们冲洗显影。” 智力无法将这些底片 (以往的生活)冲洗显影。那么,要靠什么才能将它们冲洗显影呢?他在第一卷 《去斯万家那边》的 “玛德莱娜小蛋糕”那个著名段落中已经提出,只有不由自主的回忆,才能通过当时的感觉与某种记忆之间的偶合 (无意识联想),使我们的过去存活于我们现在感受到的事物之中。在第七卷 《寻回的时光》中,他以圣卢小姐为例,说明“生活不停地在人与人、事与事之间编织这些神秘之线,让它们穿梭交叠,愈织愈厚,直到过去生活中的任何一个点和所有其他的点之间,都存在一张密密匝匝的回忆之网”。而圣卢小姐出现在作者眼前,无异于在向他诉说这几个字:逝去的时光。从她那儿辐射出来的道路 (网线),在作者心目中是数不胜数的。加入时光这一重要的维度,平面的心理分析就成了空间的心理分析。而一旦在回忆之网中找到了一个个节点,所有往昔的岁月就都融合了起来。

  对普鲁斯特来说,写作是他人生最重要的内容。他在小说的第七卷中吐露了他的心声: “真正的作品不会诞生于明媚的阳光和闲谈,它们应该是夜色和安静的产物。”

  然而,杰作的命运是坎坷的。1912年10月25日,普鲁斯特给已完成的那部分书稿取名 《心灵的间歇》,并写信给友人安托万·比贝斯科,表示希望在《新法兰西评论》的出版社 (由加利玛和 《新法兰西评论》杂志社同仁纪德、科博、施伦贝格等一起创立的出版社,日后的加利玛出版社的前身)出书。11月2日普鲁斯特与加利玛洽谈,9日将打字稿寄给加利玛,并对后继部分作了阐述。但当时主其事的科博尽管对在普鲁斯特曾在 《费加罗报》上发表的小说片段颇为赞赏,却一口回绝出书要求,因为当时他和纪德他们对普鲁斯特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成见,觉得他只是个经常出入社交场的纨绔子弟,况且,这些作家向来主张少长句、去修饰的文风,普鲁斯特绵延不尽的长句,在他们看来是“缺乏剪裁,文笔荒疏”。

  10月26日,普鲁斯特请斯特劳斯夫人提醒 《费加罗报》主编卡尔梅特(第一卷就是题献给他的),他曾答应代向法斯盖尔出版社联系出版事宜。卡尔梅特26日当天即与出版社联系,28日回信给斯特劳斯夫人,说法斯盖尔 “欣然承诺”出版此书。于是普鲁斯特送去了打字稿,并对此书的出版充满期望。他在信中告诉法斯盖尔,已交卷的第一卷拟改名为 《逝去的时光》,其余的内容将写成另一卷,准备取名为 《寻回的时光》,总书名则为 《心灵的间歇》。他在给好友路易·德·罗贝尔的信中写道:“我真的觉得一本书就是我们身上掉下的一块肉,它比我们自己更重要,所以我现在为了它,像父亲为了孩子一样四处求人,是再自然不过的。”但是,接下去却杳无音讯。普鲁斯特去找卡尔梅特,对方不接待。去看法斯盖尔,也吃了闭门羹。

  12月下旬普鲁斯特分别收到加利玛和法斯盖尔的否定答复,打字稿也都退了回来。

  1913年1月初,普鲁斯特托路易·德·罗贝尔联系奥朗道夫出版社,经他之手把一份打字稿转交给出版社。2月中旬,奥朗道夫出版社总编恩布洛给罗贝尔发去退稿信。他在信中写道: “我实在弄不明白,一位先生写他睡不着,在床上翻过来又翻过去,怎么居然能写上三十页。”

  2月下旬,他请勒内·布吕姆看看年轻的出版商格拉塞是否有意用à compte(赊购,即由作者预付出版费用)的方式出版此书。答复是肯定的。于是双方正式洽谈。3月,普鲁斯特与格拉塞签订的合同中写明,作者先期出资1750法郎,以后再支付校样修改等费用。第一批45印张校样改完送交出版社时,普鲁斯特就另行支付了595法郎 “校样重排费”。但这样一来,普鲁斯特反倒放开了手脚,他在校样上大刀阔斧进行删改,有时 “二十行删得剩下不到一行”。与此同时,从一校样直到五校样,他不断地增补内容。删减得多,增补得更多,所以单单一校样,修改后篇幅就增加了一倍。最后,格拉塞觉得篇幅实在太大,非要普鲁斯特作大幅度的删节不可。出于无奈,普鲁斯特把第三部一分为二,让前一半留在第一卷里,后一半日后放在第二卷中。

  4月19日普鲁斯特在音乐会上听了弗朗克的 《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后,对小提琴家埃奈斯科充满力度的演奏留下深刻印象。他因此反思了自己在音乐上的审美情趣,在校样上对有关圣厄韦尔特府音乐会的段落作了修改,并安排了作曲家凡特伊留下一部遗作的情节,以便在小说后续内容中阐述自己新的音乐观念。

  5月23日普鲁斯特将修改过的校样送还格拉塞:经大量修改、裁剪、增添、挪动后,这几乎是本新写的书。此时,普鲁斯特设想中的小说分为两卷,第一卷叫 《去斯万家那边》,第二卷叫《盖尔芒特家那边》,总的书名叫 《追寻逝去的时光》。他在给格拉塞的信中解释说,有个他讨厌的作家刚出了本小说,书名叫 《心律的失常》,他认为此人意在影射 “心灵的间歇”是医学术语。他不屑于与这种人为伍, “所以,以后不会再有什么 ‘心灵的间歇’了。”

  6月19日普鲁斯特寄给路易·德·罗贝尔二校样 (三十张长条校样),内容即第一卷中的第一部 《贡布雷》。罗贝尔给他许多细节上的建议,包括劝他改掉 “去斯万家那边”这个 “令人讨厌的”卷名。普鲁斯特给罗贝尔回信,表示自己 “想要的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毫不抢眼的书名。”几天以后,他又去了一封信。里面写道: “既然这一卷整个都是以斯万家那边为背景的,我更觉得这个书名简朴、实在、不华丽、不抢眼,就像诗意得以从中萌生的劳作本身一样。”

  7月底普鲁斯特校毕第二批校样,印刷厂从7月31日起打字誊清三校样,8月28日完成。10月12日普鲁斯特修改小说的终校样。11月8日印刷完毕。11月14日起 《去斯万家那边》在书店上架。

  12月5日普鲁斯特给记者、作家勒内·布吕姆 (他帮助普鲁斯特与格拉塞联系)写信,谈及这本书在他自己心中的地位。信中写道: “我把自己的思想乃至生命中最好的部分,都倾注在这本书里了。这是一本非常现实的书,不过,为了模拟不由自主的回忆,在一定程度上借用了回忆往事的形式,从而使它有了优雅的形态,有了茎梗作依托。”

  1914年2月6日普鲁斯特在给雅克·里维埃的信中,明确表示这本书绝不仅仅是回忆。雅克·里维埃是普鲁斯特的知音, 《去斯万家那边》出版后,他给普鲁斯特写信,表达了自己的 “惊叹和激动”。普鲁斯特在回信上称他为 “一位猜到了我的书是有明确信念、有完整结构的作品的读者”。普鲁斯特饱含感情地写道: “不,倘若没有理性的信念,倘若仅仅是想回忆,想靠回忆重温过去的岁月,我是不会拖着病体费心劳神写作的。我不想抽象地去分析一种思想的演变,我要重现它,让它获得生命。”

  普鲁斯特在他生命的最后十五年中,以献身的精神完成了七卷长篇巨制《追寻逝去的时光》的写作。 “幸福的岁月是失去的岁月,人们期待着痛苦以便工作。”普鲁斯特的这句话,有一种悲壮的美。

  (本文为 《追寻逝去的时光》法文初版影印本序言。全书即将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