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自费出书值不值?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 编辑:蔡娟 2018-07-26 22:16:15
时刻新闻
—分享—

  原标题:【高谈阔论】自费出书值不值?

  消息说,第二十八届全国图书博览会展出的出版物20多万种,表面上看,似乎热度不如以前,记得之前有几届图书品种——包括数字出版物,是超过50万种的。

  当然,实际情况未必就是热度衰减。有别于过去订货、展销并举的图书博览会,这次书博会的重点是展示地直接的展销,毕竟网络通道的发行征订已呈现出主流化趋势。

  不过,看到出版物品种的“锐减”,我还是想到了另一个问题:是电子产品和纸质文本繁华共荣的出版业正在翻越顶峰吗?当然不是,这种宏大问题通常属于经济学家的专业事务。我之所思是一个很小很小的疑惑:是不是文艺青年或者是享誉一方的名人,如财主和庙堂主持等,他们的著作欲望减弱了?

  先原谅我的鲁莽。虽然不知道占比多大,但因为工作的关系,直觉上,在这些年鱼龙混杂的纸质书籍出版物中,有不少出版机构不会垫资印刷的图书充斥其中,这类或有人资助,或自己出资的图书,像博士、职称专著,再加上类山寨出版商追逐的、几乎遍布县乡沟壑的“作协会员”众多的作品碎片集合,不敢说汗牛充栋,想来在总量中的比例一定是不会低的。

  诸如此类的出版物意义几何呢?有作协会员就以亲历很有感触地说:不出也罢。

  其中的心路历程曰:某天有出版商家上门邀约出书,想到多数文友都有专辑独占一个书号,见报见刊作品不菲的会员很是心动。没想到谋划的当口,遇到父亲的当头棒喝:有什么意思啊?你的那些文字亲近的朋友都知道,你编撰成册,人家就稀罕了?你就更有名了?省省吧。真有市场,出版社自会为你出的,没有市场销路,你花钱为废纸收购的准备货物啊?何必!

  出书会不会更有名是个不好判断的事儿,但若是以出版过若干专辑领衔出场,貌似可以助益声名。所以,出,还是不出,在不少人内心里多少有点纠结吧?

  依我之见,其实没必要因这种事疲劳自己的脑壳,不管怎么说,能出书都是好事。

  就说我身边的朋友吧,大多都有单行本书籍面世,不少人还是多部著作,尽管其中多数人的洞见俺所知无几,而且还会开玩笑劝诫亲近的人少增加废纸,但仍然为有这样的朋友感到骄傲。

  撇开我“骄傲”类的私心,本质而言,只要有个体在场,书都是有意义的。尤其是随着历史书写对宏大建构的祛魅,小人物所思所见能还原历史真相已经进入史家的视野,很多时候,凡俗之人的事迹或是情绪,成为还原历史,尤其是还原文化轨迹不可或缺的篇章。

  就说我敬重的一老哥用时多年整理出来的非虚构作品吧,读者稀疏是不用说的,可书卷中露面的大人物或小角色影像,鲜活地携带着他们所在时代的色彩,即便不是研究者,作为那些时代风景的爱好者,你也能从中窥见很多规范材料里见不到身影的丛林杂草,进而对历史有更真切的感悟和认知。

  退一步,哪怕是草根平民染色了的刻意书写,那些或敏感或娇柔的情绪涟漪,必然都会是刻上时代印记的文字——即使是馊了的鸡汤,它仍是鸡汤。谨慎地分析,也许某个单册可能会误导试听,但众人眼光聚焦,一定会起到复原镜像的功效。陈寅恪那么关心柳如是,该不会就是这种意思吧?很有可能。

  所以啊,列位巡山小妖务必不能妄自菲薄,别的不说,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最容易沦为废纸的书,往往是现时流行的读本,尤其是小说——这些场景格式化、人物类型化,鲜活个体行为和情愫不在场的文字才真的没什么意义。

  当然,“不出也罢”也有道理,但就书籍本身的意义来说,当下的判断是不值得考虑的——只有时间才能给出正确的答案,所以,书值不值得出版真不是该操心的事儿,如果真的要开列一个不该出的书单,那也是被迫出专著的学究和他们的博士徒弟,是那些抄来抄去、废话无边的东西,虽然有繁荣出版事业和废品回收产业的意义,但比较起作者劳神费心的自残来,应该还是不出的好。

  总之,“自费出书”值不值这事儿,还是别太纠结了。家有余粮,或是减肥省下了富裕钱,别去理会有没有人阅读,也甭想出名的事儿,想想认得不少字的自己怎么着也该有点精神追求不是?写本书印刷出来,还是不错的。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