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举办文学讲座、读书会、朗诵会……走出书斋的“十月”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康岩 编辑:洪悦 2018-11-09 09:35:39
时刻新闻
—分享—

  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作家刘庆邦至今还记得,第一次给《十月》杂志投稿的经历。1981年溽暑长夏,他刚从河南调到《中国煤炭报》做编辑。像那个时代很多文学青年一样,他在业余时间疯狂写作。他先写了个短篇小说,投给了创刊3年的《十月》,结果石沉大海。刘庆邦没有放弃,等到《十月》第一次发表他的中篇小说《月光依旧》,已是多年之后。

  转眼间,这本1978年8月创刊于北京市东兴隆街一栋旧式木楼里、与改革开放同步诞生的文学期刊,走过了40年风雨。一代代作家与《十月》为伴,踏着改革的节奏,用文学记录着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

  忠实地记录中国社会的变化,就很有冲击力

  10月30日,第三届“北京十月文学月”在北京闭幕。活动自10月8日启幕以来,围绕“文学与时代同行”主题,为首都市民打造了“主题活动”“国际交流”“大众活动”“京味文学”“少儿文学”“网络文学”六大板块共计96场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各项活动直接参与人数超过65万,微博话题“北京十月文学月”等总计阅读量1042万次。“《十月》创刊四十年”活动便是重头戏之一。

  在刘庆邦看来,《十月》之所以能在众多新时期文学刊物中迅速攀上制高点,是由于占得了“天时地利人和”,“《十月》应改革开放而生,是新时期中国文学发展的缩影。编辑部设在文化中心北京,能够很好地发掘和整合作家资源。《十月》的历任编辑,站高望远,有着专业的文学精神和担当,不断推出作家作品,作家们也愿意给《十月》写稿。”

  作家、作品是一本刊物的灵魂。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张承志《黑骏马》、铁凝《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张洁《沉重的翅膀》、莫言《天堂蒜薹之歌》等一系列当代文学史上的重量级作品都刊发在《十月》上。据统计,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举办的历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篇目中,接近1/3首发于《十月》。

  “那时‘文革’结束不久,思想禁锢被冲破,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大量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的作品被翻译到中国,大家的文学品位也一下子被推上了新台阶。《十月》用文学把这些变化忠实记录下来,本身就很有冲击力。”《十月》主编陈东捷说。

  为增强影响力,原本以发表中篇小说为主的《十月》2004年开始出版《十月》和《十月·长篇小说》两个序列,吸引了全国各地更多佳作。池莉《来来往往》、莫言《生死疲劳》、方方《涂自强的个人悲伤》等佳作接连发表,不断有作品获得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并被改编成影视剧而得到更广泛传播。

  建立综合性品牌集群,多渠道与读者互动

  “那时候作家很内敛,跟编辑都是书信来往,跟读者就更谈不上沟通了。”刘庆邦说。如今通过各类平台,作家和文学以更活泼的形式走向社会和公众,《十月》也早就不只是一本单纯的文学刊物,而逐步发展为一个综合性的文学品牌集群。

  这个品牌集群由十月文学院、《十月》杂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十月少年文学》杂志共同构成。“每年的文学月,我们邀请海内外作家、翻译家和出版家来到北京,参与各项活动。活动设置上既重视专业性的文学研讨,也开展文学讲座、作家读者见面会、读书会、征文、朗诵会、惠民图书展、戏剧展演等大量公众活动。” 十月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吕约介绍。

  今年活动地点从永定门公园内佑圣寺十月文学院本部,到覆盖北京的实体书店;从会议室研讨到剧院展演;从社区到校园,都有“十月”的粉丝和文学爱好者的身影。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长销书。据不完全统计,一套三册外加一册普及本目前共发售1700万册。近年因影视和话剧改编的介入,这种反响持续发酵,成为激励当代年轻人自强不息的精神旗帜。十月文学院在10月16日文学月期间,邀请评论家白烨和张柠,在本部佑圣寺就《平凡的世界》与改革开放为题进行对谈,与现场观众一起重返作品描述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让我们欣喜的是很多年轻人来参加,他们就是当代的孙少安与孙少平,在各自领域中奋斗着。他们的成长与作品的年代相隔甚远,但不妨碍通过文学达到共情。”吕约说。

  《十月》杂志和《十月少年文学》还分别策划了“《十月》与我”读者故事征集、“献礼十月”少儿网络诗会等线上线下相互配合的公众活动。此外,北京发行集团组织北京图书大厦、王府井书店等四大书城及新华书店各店、涵芬楼书店、三联书店等全市几十家实体书店和新型阅读空间都热情参与,不但开展文学书籍优惠展销,还举办讲座、阅读分享会、读者见面会、新书首发式等,合力打造创作、阅读、出版和社会共享的文学全产业链。

  “我们希望的是城市与文学能充分互动。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学活动,面向广大公众和文学爱好者,普及推广优秀作家作品,文学覆盖的人群才会更广,才会有更多人从文学中受益。”吕约说。

  要跟上技术潮流,更要保持文学品位

  走出书斋的“十月”,脚步不仅停留在北京,更迈向了世界。为了让远方的生活进入作家笔下,2015年起《十月》杂志与十月文学院一起,在世界各地设立作家居住地,邀请作家入驻并将在异国他乡的观察和感受写成作品。

  刘庆邦是第一位入驻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居住地的作家。他住在加德满都郊区的一座山里,一抬眼便是喜马拉雅大雪山。绵延起伏的山脉在云雾的缭绕下,一会儿像是大河奔流,一会儿像是小溪流淌,千变万化。“一个人走过多少地方,视野就有多宽。在加德满都的日子虽然不长,但住在雪山脚下,还走进当地居民家里拉拉家常,通过他们的讲述,观察尼泊尔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长了很多见识。”刘庆邦说。

  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十月》从2015年开始运用微信公众号,节选代表作品,组织评论文章,再加上和腾讯合作,拍摄作家访谈视频等视觉元素,组成《十月》的新媒体传播矩阵。此外,还与亚马逊中国展开合作,利用Kindle电子阅读器独有的加密技术,通过美编的转换,将杂志原貌丝毫不差地呈现在Kindle上,做到纸电同步,方便读者一键购买。“手机和电子阅读器已经能让读者舒适阅读,作为传统文学刊物,我们必须迎头赶上新媒体的趋势。”陈东捷说。

  文学发展到今天,载体和介质不断进步,作家的创作力得到极大释放。在刘庆邦看来,无论时代和技术怎么变迁,文学描写时代生活、刻画人情人性的本质是不变的。“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有这么多作家在写这么多作品。《十月》走过40年,既能跟上技术潮流,也能保持文学品位,坚持推出好作家、好作品。以人作比,《十月》还是一个青年,未来的路还很长很长。”刘庆邦说。(康岩)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