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张颂文读《九堂中国文化课》:体会万物的勃勃生机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许倬云 编辑:魏玮 2020-08-04 17:19:16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

历史学者许倬云的《九堂中国文化课》近日出版,收录他关于“中国文化”的九堂课以及两次演讲。我们邀请了在前不久热播的电视剧《隐秘的角落》里有出色表现的演员张颂文,为大家朗读书中“体会万物的勃勃生机”片段。

“我希望大家能恢复一些知识分子的基本关怀,不要做一个只汲汲于追求一点点学问进展的专家,或是成为一个追求功名利禄的专家。知识没有边际,累积再多,已知和未知还是零,因为未知无限,任何数目字碰到它,还是等于零。知识就像大海旁的小丘,有人知识上累积了一块,别人可以踏着这一块走上去,但知识分子的关怀却是永远的事情,关怀是可以提升的。”这是90岁历史学者许倬云先生在他著作《九堂中国文化课》里说的话,他对中国知识分子应有的担当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立场提出了警示,从中能深切感受到他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强烈使命感。

今天,我为大家朗读许先生《九堂中国文化课》“体会万物的勃勃生机”片段,让我们从许先生细腻真挚的文字里,体会生命万物的美好。

俗谚说,盛夏时到玉米田里可以听见玉米生长的声音。早上到玉米田里去看,高两尺半,黄昏再到田里看,长高三英寸。那个玉米棒子,一天可以长一英寸。到玉米田里,确实是能看到玉米的成长,力量很足,苞都满满的,叶子都实实在在的。

大家知道竹子的生长也快,格竹子,是要格出它的勃勃生机,而不是从竹子里格出“道”来。竹子,是格不出“道”来的。当年逃难时,我住在四川重庆南山的一个难民大杂院里,那里原本是加拿大人办的医院。居所旁边有一大片松林,上千棵松树,但围着房子的是几十尺高的竹林。我整天坐在家里,不能下山,也不能上学,闲着没事只能看这些大、小竹子。最后我格竹子,格出一番道理来:竹子比松树长得快,而且生长得比松树活泼多了。可一到冬天,松树就厉害,竹子虽然一样是绿绿的,但看起来总有些垂头丧气。到了春夏,竹子的每个叶子都是薄薄、润润的,真让人觉得都能挤出油来。看着笋子一点一点从地下钻出,先是小小紫颜色的头,比牙齿大不了多少,然后紫颜色褪掉变绿,青青的壳再变成淡黄的壳,又慢慢地变成黑斑的壳。你可以一天早、晚两次看竹笋生长的变化,两三天内的变化就很大,三天后就可以食用了。生命真是厉害,格物要能感受到生命的力量,瞎格是格不出东西来的。王阳明格竹子格出病来,可能是因为他没去看笋子,看笋子是可以看出很多道理来。

那时,我还养了上百只鸽子,没花半文钱。我们吃的是配给的平价米,里头四分之一是沙子,另外四分之一是稗子,有一半米就不错了。我每天的责任是挑米,放个小钵子在桌上,把米全部倒出来,拿一根我妈妈簪头发的簪子,好的、能吃的米往左边拨,不好的、不能吃的米往右边拨。我把不能吃的米,摆在走廊上,鸽子会自己来吃。我又拿烧竹炭用的炭篓子,塞些报纸在里面,挂在那里成了鸽子的住家。一对鸽子,一个小炭篓子,我从楼上绑根绳子往下挂,挂了一百多个竹篓子,好像是很多层的公寓。鸽子一雌一雄自己会住进去,一生就两到四个蛋,繁殖很快,后来它们自己找食物,也不用我喂。我天天看着鸽子,咕咕咕咕的,等我离开重庆的时候,有两百多只鸽子满天飞,好像给我送行。

【朗读书籍】

《九堂中国文化课》

许倬云/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2020年6月版

这是许倬云在母校台湾大学历史系九堂“中国文化专题讨论”课和两次公开演讲的结集。在书中,许倬云以较为宏观的“中国文化”为主轴,对中国古代的文学、历史、宗教和哲学等面向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专题讨论。

【延伸阅读】

许倬云作品系列

由理想国推出的“许倬云作品系列”,收录了许先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中国文化的精神》、《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历史大脉络》等。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许倬云

编辑:魏玮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