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黎昕
昨天休息前,夜里很安静,我在静静地读残雪的《黑暗地母的礼物》(上),读来有一丝凉意还夹杂着一丝淡淡的惧怕。在这之前我通过文学史了解到残雪,知道她是先锋派的代表作家,她是邓晓芒教授的妹妹。由于我对中国先锋派一直很感兴趣,尤其是残雪是一位女作家,我就充满一种莫名的期待,一种不知所以的敬服。仿佛这作品我只要看了就一定会兴奋,一定不会要我失望,结果不出所料,这是我想看的东西!
正因为此,我现在不敢妄加评论残雪的这部作品,只能照实写下我的感受,以及一些阅读经历。所以这篇书评题外话会很多,都是我很个人的东西,可能对你没有什么用,所以看之前请谨慎。我是一个在外国文学里走失的孩子,这话说起来就很远了。那个时候我喜欢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我迷失在卡夫卡的作品里,还有保罗·策兰,特拉克尔,尤内斯库,贝克特,川端康成等等,但是打心里最欣慰的还是看策兰的作品。直到后来我发现了潘多拉之魔盒,发现我没有阅读过外国的作品,因为上面都是汉字,怎么能说这是外国的作品呢?当然我只是这样要求自己,与别人怎么看待的没有干系。
所以我把阅读的重心转移到中国的作品上来,从民国时期开始一路找起来,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别,民国时期当然还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作品最多,虽然喜爱,但总看这些也未免有些烦腻。不过对在世的当代作家的作品我真是不敢看,因为专业课的原因,我读过这些作家的代表作,代表作当然是公认此作家的最佳作品,但我受打击面太大,至今没求出这阴影面积有多少。
好在后来接触到了北岛的诗,虽然也不是很振奋,但这给我以希望。比较特别的是,我对顾城的作品比较偏爱。还有一个意外是莫言,我看莫言的作品时,好在他还没有获诺奖,所以我读的时候没有受到那种跟风似的评价的影响,所以比较欣慰,他的作品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就是那个特殊的写作方法造成的,科学一点说,叫魔幻现实主义。但可能还是我作为女性的原因,字里行间没有很大的共鸣。所以说,我找残雪找很久了。现在有种到家了的感觉。
接下来我来具体说说残雪的这本小说。它是以人物为单位命名的每一章,没开读之前还没觉得什么,读后印象就变得特别深。这里的每一个出场的人物的经历与名字之间似乎都有某种内在的联系。比如张丹织,好像有点形只影单的意味,结合她的经历来说,告别过去,开始新的生活。再如,谢密密小朋友,他在第一章出现的时候,这个孩子被描述为很有心理负担的样子,自然有一种神秘感。可是他的姓是谢,不知是否还有泄密的作用。除此,还有煤永,古平,这些名字都比较奇怪。
读罢,总体感受是,这一群人围着学校,有的是老师,有的是学生,有的是领导,交际圈铺开来,还有他们的亲朋好友。其实这对我们再熟悉不过,只要体会过校园生活我们都能有所了解,但是偏偏读这小说不是这样的,这里写下来是我们熟悉背后的陌生感。仿佛我从没有进过校园一样。这一群人看起来,表面是微凉的寒风,刮起来似乎还很舒服,残雪的文字就有这种清清爽爽的感觉。但是这背后,这一张张面孔都深埋在了寂寞的深渊里。
煤永老师与女儿女婿的关系比较疏远,但是他很想当一个尽职尽责的父亲,然而事实这很难。因为二十几年来他无法在亡妻的世界里走出来。他的好友古平老师看起来比他还要落寞,但这个人很洁身自好。他为了打发这种寂寞喜欢孵小鸡。另一个单身汉是许校长,诚如这里的话,他为了学校耽误了娶妻生子,性生活就要一些情人解决,大家都比较理解他的难处。之后学生谢密密出场,又是一个问题儿童,小小的心灵就承载了很多他不应该承载的内容。有一点欣慰的是,连小火这个人物,因为表面上他没有这些人物那么愁苦。而他的前女友张丹织至今没有真爱。
但尽管稍稍有点暖心的人物,还掺杂了一个巨大的痛。就是连小火拉着煤永老师上车的时候遇到的六个人,这些人被刻画的仿佛从地府走出,十分黑暗、悲痛,甚至是绝望。这里说“反正你也要死的……即算你再活五十年吧,五十年有多久呢?啊?没有多久!我看你不必伤心了,你再伤心,那一位也不知道啊”。这真是平地惊雷的悲戚。
我感到这些人就像无家可归者,因为他们没有情感归宿,我读到了一个“痛”字,内心里什么东西在翻涌。尽管事实上他们存在,但是他们根本就没有在这个星球上落脚。这很陌生,但也特别熟悉,这不是别人呀,这就是我们。我自己,我的朋友。这里的人物还可以打野猪,野鸭,而我们围绕着钢骨水泥,不仅隔绝了爱,还隔绝了生存的根本,我们的自然坏境。他们每个人都遍体鳞伤,担心被刺痛,想尽各种办法改变这种忧郁的情况,可最多的只能是遗忘和自欺,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勇气。由于还没有往下看,我期待接下来的内容,看后也许会改变一些看法,所以这是暂时写在这里的。
我找到了煤永老师 找到了残雪
来源:红网
作者:沈黎昕
编辑:李子璇
2016-04-19 13: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