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卢瑜(北京天文馆)
一本好的天文科普读物,能够让人对天文这个相对陌生的领域产生兴趣,并了解到足够多的知识,感受到它的魅力。最近,我有幸拜读了何香涛教授撰写并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天文科普书籍《追逐类星体》。这本书让我再一次有了这种体会。类星体是什么?有什么特点?类星体是怎么被发现的?如何才能够找到更多的类星体?科学家都是怎么工作的?都遇到过什么样的挫折?这些问题,在读完本书之后,我想你都能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好像与科学家一起,亲身经历了一次次重大的科学发现一样。
天文学是一门观测和实验的学科,绝大多数结论都应该建立在对数据分析和计算的基础上,因此在撰写天文科普读物时,如何尽量客观地描述一个现象或者结论,又尽量避免数字的堆砌,这就对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追逐类星体》一书中,作者搜集整理了大量的小故事、照片、图表等一手资料,使得内容易于理解,也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代入感非常强。书中囊括了望远镜的照片、作者工作的环境照片、谱线的对比图表、类星体的光学照片、不同天体参数的对比图表、甚至是论文的影印图。这些珍贵的资料,配上作者娓娓道来的细节描述,就像是给人展开了一副美妙的天文知识画卷,这实在是一种阅读享受。
作为何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这本书以类星体作为切入点,但是内容却并不局限于类星体。现代天文学涉及了很多方面的知识,对于类星体的观测和探索,我们需要射电、X射线和红外方面的知识;对于类星体形成、演化的研究,与宇宙学、黑洞物理学等方面脱不开关系;对于介绍光学和不同波段的望远镜来说,一些基础的物理学和数学方面的知识又必不可少,这些在本书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同时,科研工作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充满了坎坷和挫折。在科学研究之路上一路走来,初出国门的艰辛、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的不期而遇、等待观测窗口的一波三折……何教授将这些点点经历、诸多感悟汇集起来,言语朴实而亲切,读者可以慢慢体会。
本书的作者何香涛老师,是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的资深教授,也是类星体搜寻和研究的专家,因其突出的贡献,在2014年被授予“张钰哲奖”,这是我国天文研究领域的最高奖项。在十几年前,我曾就读于北师大天文系,当时何老师已经是国际知名的学者了,可惜由于老师精力有限,已经不承担日常本科生的教学任务,所以我们当时只能在一些讲座中一睹何老师的风采。何香涛老师不仅在天文研究上建树颇多,正如书中提到的,他改进了搜寻类星体的“无缝光谱法”,极大地提高了搜寻类星体的效率和成功率,共发现了两千多颗类星体的候选体,其中的一百多颗已经得到了观测的确认。同时,何老师也是一个非常有生活情趣的人,写得一手好文章,下得一手好棋,还有一手精彩的乒乓球技艺。这让我想起了大学读书的时候,在师大物理楼的二层,休息的时候就可以摆开乒乓球案子,大家较量几局。这当中就经常能看见何老师矫健的身影。对于科学研究而言,我们不仅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还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和强健的体魄,才有可能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这一点在本书中也得到了明确的体现。
基础研究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内在动力,在天文上的研究和探索,就是其中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一环。就在2015年7月,本书中提到的我国500米级射电望远镜FAST已初具雏形,并有望在2016年9月建成,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射电望远镜;2015年12月,“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卫星成功发射,这是我国首颗专门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卫星。就在2016年元旦当天,国家天文台向外发布三项重要天文观测新成果:已经成功获得最多的高质量恒星光谱、发现了快速射电暴以及成功测量了位于苍蝇座的一个黑洞的数据。总体而言,我国的天文研究进入到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可以预见今后可能会有更多的重要成果不断涌现。取得科研成果固然让人十分振奋;然而让人了解成果,并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来,也是有重要意义的一件事情。《追逐类星体》一书就是在践行这种理念,并执着于让更多的人了解天文,分享天文研究过程中的艰辛和乐趣。作为一个普通的天文科普人,我为这本书的精彩而折服,也希望《追逐类星体》这本书让更多的人能够偶尔停下匆忙的脚步,抬起头仰望浩瀚深邃的夜空,去探索和思考更多、更美妙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