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赵青新
说起中国大学,陈平原就有谈不完的话。说来说去,这些话成了文章,然后结集成了系列书籍“大学五书”。《大学新语》是其中最后一本,集合了陈平原近年所撰三十篇论文、评论及随笔,分成“大学现状”、“大学周边”、“大学人物”三辑。
了解陈平原的人,读这本书,其实读不出太多“新语”。这样说,并非贬义,而是一种颇复杂的况味。身为北大教授,陈平原对北大甚至现行教育体制多有不同论断,而且多年来一直坚持说,这人倔不倔,烦不烦啊?也许,他是希望多一些人听到,就多一份力量和期待吧。
譬如,陈平原说《当代中国大学的步履与生机》,认为“最大障碍在于其很难承受政府及公众迅速‘世界一流’的期待,在‘急起直追’的过程中,因求胜心切而脚步变形。”这篇文章批评了“唯排名论”。《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历年公布全球大学排行榜,北京大学曾经一度超过东京大学成为亚洲第一。这当然很光荣,如何看待这种荣誉?陈平原认为“上上下下”并非全部基于大学的真正实力,还有别的重要因素,比如中国在当时的国际影响力。我们要学会淡看这种虚名。陈平原的这篇文章很容易让人想起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围绕中国大学创立时间的那一番论战,或者还要往前推溯,希望藉“重写校史”而争得“光荣传统”的努力,很早就有了,甚至连大学者冯友兰、季羡林、任继愈都主张中国大学史要从汉朝的太学算起,但中国大学之精神源起于西学的university而绝非中式的太学,当年蔡元培就说过,北大要守住时间线,从1898年说起,不要往前推。这也是陈平原一再坚持的,荣誉固然重要,但真实切不可抛,要踏踏实实做教育。
陈平原说,中国人习惯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教育界正在复制体育界“金牌优先”的发展战略,这套战略虽然能速成高效但其中弊端很多。他这番话有的放矢,为非“211”大学叫屈。
“985”“211”自提出实施以来,好的资源、人力都向其倾斜,很快选拔了一批尖子,但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并未见得提高,甚而压抑了很多奋进者的积极性。目前的一个现实就是连大学毕业生招聘都要看你是不是“985”“211”,而“985”“211”原本只是国家重点资助的激励手段,这样一来,对于其他大学和师生就非常不公平,而不同学校教育水准的日渐拉大肯定不利于整个教育机制的改良。
中国大学分等级、定高低确有好处,但这个等级高低的标准要怎么划分,专家一定要把好关,而且这个等级应该是弹性的、能进能出的;办学经费的拨放使用也要把好关,切忌出现一边“等水喝”、一边“泼水玩”的局面,更要杜绝学术腐败。个人认为,非“211”学校和学者在起跑线上就落后,做出成绩更困难,是不是可以给他们设立额外的奖励?不能只捧着几个“金娃娃”啊。基础不好,金字塔也会倒塌。
蔡元培说“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不仅是老北大的办学方针,也应当是我们国家、社会对所有大学抱持的一个态度。梅贻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同样是句老话,今天依然振聋发聩。
在《战时中国大学的风采与气象》章节中,陈平原一再强调,“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应当作为一个整体被追忆,而不是仅仅局限在一所大学,甚至几个人的“神话”。通过《现代中国大学的六个关键时刻》,他梳理中国大学的历史,文末归结为一句饱含深情、语重心长的话:“马儿啊,你慢些走”。《关于“人才养育”的十句话》则从十个角度勾勒大学视野里的“人才养育”——大学是当代中国的人文中心,大学的人文影响力能够溢出校园,与整个社会风气相互影响,所以大学教育应当重在培养人文精神。
最后一辑,陈平原怀念王瑶,叙写程千帆、来新夏等人,遥望大师背影渐去,山重水复,但愿拐角还能遇到柳暗花明的好风景。
大学要淡看虚名不唯排名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赵青新
编辑:李子璇
2016-05-14 13: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