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大地,钟灵毓秀。屈骚神韵导引于前,湖湘文化惠泽于后。借用了近代湘军的冲天豪气与大义凛然,湖南文学界异军突起,树立起独属于湘军的旗帜,打造了当代中国文学界内具有鲜明特色的一支文学队伍。1982年12月15日,首届茅盾文学奖揭晓,在6部获奖作品中,湖南独占了两席,从此文学湘军在文坛声誉鹊起。如果将这一年视为文学湘军的诞生元年,那么,文学湘军已然走过了34年的光辉岁月。大家辈出,各领风骚,是湖南文坛的常态气象。
湖湘人在中国历史上一直都具有独特且坚韧的气质。从屈原开始,这片土地就注定是慷慨激昂、承载更多道义与担当的净土。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千百年来,汨罗江水汩汩流淌着,滋润了多少“吃得苦、耐得烦、不怕死、霸得蛮”的湖湘子弟。仅从近代而言,从无湘不成军的实力到湖南少年歌的气度,湖南人从来都不缺少来自于全国的关注。解放初期,湖南的文学创作阵容与影响力,放眼全国,绝对位列文坛第一方阵。20世纪80年代,文学湘军的崛起,再次进入了黄金时代。据统计,改革开放最初的12年里,湖南作家在全国性的文学大奖评选中,获奖30多次。1979年至1985年连续七届获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湖南成为全国唯一的“七连冠”省份。
更令人可喜的是,文学湘军引领了湖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继文学湘军之后,出版湘军、动漫湘军、电视湘军相继涌现,乃至衍生出体育湘军、机械湘军等威武之师,无一不彰显出湖南文化的强悍实力。无湘不成军,是对湖南人的崇高赞誉,也延续着湖南人的血性与荣誉。此次文坛盛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既对以往工作进行了总结,又将选举产生新一届省作协领导班子,厉兵秣马,再度远航。按照徐守盛书记的嘱托,“作家要感知时代变化的脉搏,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讲好中国故事”,我们有理由相信,文学湘军一定不负众望,再创辉煌,谱写湖南文学新篇章!
■本报评论员 吴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