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琪拉的灰烬》 [美]弗兰克·迈考特 路文彬 南海出版公司
读弗兰克·迈考特的长篇小说《安琪拉的灰烬》(路文彬译,南海出版公司),心中万千感触,却迟迟未能写下只言片语。小说中有太多细节唤起记忆,竟至于不知何处下笔。文本的丰富与诗意唤起读者的共鸣,尤其是那些跟小弗兰基一样幼年贫寒的人。在我们这个国家,想必大多数人都经受过贫穷的折磨。这本小说本身具有的魔力,足以让人缅怀过往,烛照自身生活的诸多侧面,继而悲从中来泣不成声。小说之所以如此动人,我想是因为作家投注了自己真实的生活经验,将自己原原本本的生活以自传体的形式全盘呈现,毫不避讳出身的卑微。
小弗兰基出生于纽约,酒鬼父亲经常失业,弟弟妹妹又多,家庭难以维持生计,只好举家迁回爱尔兰。经济凋敝时代的纽约贫民窟,小弗兰基夜间经常听到弟弟妹妹饥饿的哭声,妈妈也在抽泣。父亲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底层的体力活,但一领薪水就去了酒馆,身无分文地大醉而归,第二天上班迟到又被炒了鱿鱼。弟弟妹妹的哀泣,母亲的眼泪,父亲酒后的醉歌,小弗兰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天天长大。
安琪拉这位有着四个饥饿孩子的母亲,常常走遍出租屋附近的所有酒吧,竭力寻找要把薪水挥霍于酒场的丈夫。这样的场景令人动容,一个可怜妇女的形象活灵活现。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如果父亲不是酒鬼,兢兢业业劳作,薪水用于赡养家庭,孩子们也不至于挨饿。可是事情总不会尽善尽美,父亲在婴儿时摔过倒栽葱,变成了无可救药的醉鬼。这似乎便是家庭苦难的根源。但是小说落脚点却不是对父亲的抱怨,而是有更丰富深刻的美学蕴含。父亲领了薪水回来,总会哼着欢快的情歌,薪水挥霍一空大醉归来时,又总会唱着爱尔兰的悲伤小曲。这个人物形象既可气可悲,又可歌可泣。站在父亲的角度看,一个经常要到职业介绍所排队领取救济金的男人,在人群中哪有什么尊严可言。一个男人没有了尊严,只好跑到酒吧借酒消愁,花掉薪水,变得更加没有尊严,陷入一个不断苦难轮回的怪圈。
安琪拉的苦难不仅是碰上一个酒鬼丈夫,还有三个孩子的相继夭折。作为一名年轻的母亲,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生骨肉在贫病交加中死去,经受的苦难不言而喻,说成心如死灰都不为过,我想这是书名为《安琪拉的灰烬》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坚强的安琪拉总是能超脱苦难,坚韧地生存在大地上。冰冷炉灶里的灰烬,也会闪现出不曾熄灭的光芒。
小弗兰基慢慢长大,做过勤杂工、报童等各式各样底层的工作,有意识地存钱,只为有一天能登上开往美国的邮轮。他的梦想越来越接近,终于有一天,他站在邮轮的甲板上,陶醉地望着美国夜色中的闪闪灯光。在那里,他将怀揣梦想,开始全新的生活,绽开生命之花。
作为一名忠实读者,我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北方乡村,幼时虽免于饥饿,却远算不上富裕,泥土里滚爬——也有一个酒鬼父亲。在书房里安静阅读《安琪拉的灰烬》,潜伏在我头脑深处的童年记忆冒出水面,那些似曾相识的场景也渐次明晰。我想,经典小说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唤醒,唤醒那些沉潜在意识深处的记忆,让人抚今追昔怀念过往,知道来处,不至于在红尘中迷失。《安琪拉的灰烬》就是这样的好书。(欧阳德彬)